園門----龍標勝跡門
黔陽古城位於湖南省西南,懷化洪江市沅水上游,是一座極具湘西地方建築特色的“大觀園”,有“江南古建築博物館”之稱,是中國現存街巷格局與整體風貌最為完好的古城。它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比鳳凰古城早900年,被譽為“湘西第一古鎮” 。
古城面積0.8平方公里,有30餘條街巷,20餘座宗祠,10餘座官宦大院,還有數十個宮廟會館和數百間商舖。曾為鐔成縣、武陽縣、龍標縣、黔陽縣、巫州府、沅州府、叙州土府、洪江市等治地。唐代詩人王昌齡,首開峒漢文化交流的先河,以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詩使“芙蓉樓” 名揚名天下。五代“十峒首領”楊再思据守叙州土府,成為沒有國王的王國。明清更是名宦輩出,官道天下。
據說王昌齡於唐天寶七年(748年)被貶龍標縣尉,於沅、潕二水交匯之處建“芙蓉樓” 用以飲酒賦詩,宴賓送客;並留下了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原樓已荒廢,現樓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 重建。
來到古城,第一個要看的,當然是位列“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詩家天子行吟處”——芙蓉樓了。
園門----龍標勝跡門建於清中晚期,磚石結構,門楣正中為“王昌齡送客圖” ,乃清代狀元龍啟瑞的祖母,著名女畫家黎彩萍,根據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勾勒,著名泥塑家肖登瀛先生所塑,故人稱“三絕圖” ;兩側為春、夏、秋、冬四季圖。楹聯位置上書“龍標(黔陽舊稱)勝跡”四個大字,旁邊壁畫有些斑駁,滄桑中透出舊時的繁華。勝跡門向河岸傾斜二尺而不到,其傾斜度已超過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中國園林建築上的奇蹟。
在龍標勝跡門對面是送客亭。此亭是王昌齡吟詩送客之所,他的《芙蓉樓送辛漸》即寫於此。因舊亭已荒廢,現亭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 為縣令曾鈓重建。楹聯“名花好共題詩句,寒雨曾經送客舟” ,為清道光年間進士王誥專為送客亭所撰,當代書法名人沈進所書。
入園,芙蓉樓即映入眼簾。芙蓉樓佔地4250平方米,為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北廓臨江,依林踞阜,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這是一座全木重簷歇山頂結構古樓,外簷16根立柱、內簷8根立柱支撐,分上下兩層,地面為青磚拼花,窗門俱鏤空雕花,花則為芙蓉戲鳳。上層有對聯為:“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樓下有對聯為“龍標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賢宦留勝跡萬世仰儒風”。相傳此處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呤詩弄鳳簫,王昌齡便在此掘池、築樓,皆以芙蓉名之,或宴賓會客、把酒賦詩,或問政撫民、苗漢同樂。一樓中堂掛有王昌齡畫像,畫像的眼睛會隨着觀看有的行動左右轉移。二樓室內有12生肖木雕。
園內,除芙蓉樓外,還有主樓,半月亭,聳翠樓,書法碑廊,記事碑廊,陳列館。在書法碑廊和記事碑廊現存有歷代書法,記事碑刻200餘方。在陳列館內存有江南第一古鐵鐘和三絕樹根雕。在陳列館前刻有青石雕雲龍,在陳列館外放有自文廟移來儲水防火的太平缸,“至聖遺像碑”和“孔子世系表碑”。孔子畫像高2.2米,寬1.2米,刻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是世界公認的孔子標準畫像。
走出芙蓉樓,步行不到100米,就能看見一座巍峨的城樓,紅砂岩的門樓保存較完整。這就是黔陽古城另一標誌性建築——西門。西門原名安遠門,該城門明代以前為土城牆,毁於兵亂。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中央警官學校第二期特種警察培訓班在黔城舉辦,戴笠組織復修城樓,懸掛校長蔣介石寫的“高瞻遠矚”匾額,並把“西門”更名為“中正門”,以是紀念。如今門楣上的三字即為軍統大特務戴笠所書。黔城因扼沅江、舞水要塞,乃大西南之門戶,故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已經成為重要軍事城堡,城中原有五座城門,現僅存中正門。
因王昌齡的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所以,在中正門前面的地上寫了一個巨大的壺字,代表“一片冰心在玉壺”。
進入古城,到處有丁字路,古街鋪青石板,民居排列密集。店鋪鱗次櫛比,過街拱門層疊,巷子曲裡拐彎,窨子幽深曲遠,還有高高的風火牆,翹翹的屋簷角,雕花的木窗戶,古樸的櫃檯子,都記載著古城年代的久遠。黔城的古建築分佈合理,沅水、潕水河岸為城牆和各類樓宮,城內建有各類寺廟、宗祠、戲堂、書院、客棧、別墅、窨子。建築結構以一層至兩層居多,三層較少,以木結構為主,伴有磚木結構,為小青瓦坡屋頂。建築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建築佈局為九街十八巷,即在主要街道以外配以小巷道。
古城南正街為舊縣衙所在地的民情建築風格古街,全長200米,寬80米,總面積16000平方米,街內青石板、木屋、祠堂、窨子屋、馬頭牆、銅錢漏、八字衙門門樓等古建築古色古香,是千年古城的歷史見證。
古城萬壽宮建在沅水岸邊,正門為方形石柱砌成的三層浮雕石拱門,兩側和四周鑲嵌著石板浮雕,宮內天井式古戲臺鏤刻拱頂,邊欄雕花,過道青石鋪地,廂房、看臺環抱,並在左側建有趙公元帥正襟圍坐的財神殿,右側建有會館,為豫章商賈、會館鄉紳議事之地和文化藝人說書演唱之處。數百年來,作為江西會涫的萬壽宮,來自贛江兩岸的行商坐賈、名流俗子聚集于宮商議,為龍標人們廣施善舉,普結善緣。古城文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十三年(1080年),多次毀於兵亂,多次修繕,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親筆所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於聖廟大殿,乾隆十二年(1747年)形成規模,殿堂設置先師孔子牌位,兩邊廂房設先儒牌位,殿前龍盤石階,中有泮池月橋(狀元橋),宮牆左右門外各立一碑,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的告示。
古城王家大屋是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建築,為明代進士王有為故居,虎頭紅漆的高腳木牌上書“進士及第”、“迴避”、“肅靜”等金字,前後正屋、側屋、客室、書房佈局典雅,充盈書香之氣。
灶王宮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為紀念黔陽縣令史在曠而建,原名“懷德祠”,後改名“史公祠”,嘉慶八年(1803年),移灶神於此,遂稱“灶王宮”。現建築是2006年袁世才先生重建,以祭祀灶神為主,展覽奇石,書畫為輔。
節孝祠始建於清雍正完年(1723年),曾為供奉歷代節女孝子的廟宇,現還保存有“為婦女勸” 匾額一塊。民國時是戴笠的臨時公館及黔陽縣“人民抗敵後援會” ,漸廢棄。後黔陽民間藝人陳志明修繕建館,展示根藝、玉石、古玩、書畫、盆景、花卉等藝術品1200餘件,以及本土匾額和史料。現為戴笠與軍統黔陽特訓班陳列館,所謂特訓,即特務訓練。1927年,戴笠因北伐需要,被選入騎兵營第一年,並當選騎兵營黨部執行委員,從此開始了詭譎的特工生涯。
張家老屋位於南正街的中央,舊衙門的斜對面,是明清時代的建築。兩層三進,共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八代人。清乾隆年間,張家先輩在張智輝此屋讀書學習,考中舉人,後進京當官,升為大學士。嘉慶二十三年丁丑,張智輝告老還鄉,將此屋重新修繕,並親筆匾額“百忍堂”三個字,以告後人。張家房子保存原整,寬敞的大廳,明亮的天井,秀麗的廂房,雕花的門窗,福字格的銅錢地板,高懸的匾額,工整的對聯,古色古香。
小墨莊大院內展示了侗於著名畫家張國雄先生的珍藏,包括書畫、木雕、石雕,還有罕見的金褸玉衣。張先生以自創的“速成無筆畫”和“刀馬旦人物雕刻”見長。1974年,他運用油水分層原理,並根據本地臘染藍印傳統工藝,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書畫裝飾工藝,嬴得一致好評,並獲得國家專利。其作品獲得海內外人士讚賞,被譽為“繼古創新,斯為第一。”2008年,洪江市政府將其“速成無筆畫” 逐級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少伯井相傳為王昌齡貶龍標尉時所建。清順治年間,黔陽古城被圍困,百姓靠此井水生活,終得無恙,為感王昌齡掘井之恩,將此井命名為少伯井。這口井不僅面積寬,水質清甜,且井中有井,井下有井,結構奇特。
信步古黔城,還有清代的太平宮,明末清初的龍王廟,明代東門古城牆,鐘鼓樓,宋紹定元年(1228年)的中國較早的官學之一寶山書院,明代的火神廟以及馮家戲堂、雷山別墅、同仁堂、老爺巷、悅來客棧等保存完好的唐代至清代的古建築。此外,在東門古城牆和鐘鼓樓附近,可以看到千年古鐵樹及傳說是王昌齡所植,要5人才可合抱的千年樟樹。
千年樟樹 |
古城牆 |
鐘鼓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