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太行山掛壁公路之旅 (4) ---- 白馬寺




參觀完關林,我們前往白馬寺觀光。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西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西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台、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台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佈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雲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雲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佛殿位於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後依次分佈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
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其中,天王殿為單簷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紵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為單簷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紵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韋力天將亦稱伽藍菩薩,是伽藍土地的守護神,此塑像為寺內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毗盧閣為重簷歇山式,位於清涼台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鐘鼓樓分別位於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於19916月建成;鼓樓於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簷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法寶閣與藏經閣分別位於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閣形制相同,重簷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余種藏經;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並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泰式佛殿位於寺院西側牆外100米處,始建於1992年,1995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于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牆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簷,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築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臥玉佛殿位於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

玉佛殿位於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位於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築,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齊雲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築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雲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後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簷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稱“齊雲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雲塔實施保護,於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雲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佈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雲塔等建築。在齊雲塔的東西兩側分佈著附屬建築: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蹟”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後,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並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遊覽設施。























參觀完白馬寺,我們乘旅遊車前往下榻的雲達國際飯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