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亦稱開元鎮國禪寺,是以唐玄宗年號開元為名的寺廟,位於潮州市區開元路東段。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建築和著名的遊覽勝地。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歷代均有維修,現佔地面積11031平方米。整座寺既保留了唐代的平面佈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主要建築有:金剛殿(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大悲殿、香積櫥、方丈廳、知客堂、神農堂、梵天香界照壁以及石經幢、阿育王式塔等。寺藏文物豐富。
開元寺以天王殿為代表的宋代建築群是以木料構築的主要殿閣,全部以木榫緊密銜接,並以雕刻著龍頭的斗拱送起支撐,層層向上散開最多達十一層,承受殿頂的巨大壓力;殿頂為四重簷、雙滴水,還有葫蘆、鴟尾、雙龍搶珠等嵌瓷裝飾及琉璃瓦、彩繪丹牆等,歷經千餘年,雖經多次天災人禍,至今仍保持著與日本東大寺相似的唐宋宮殿式建築壯嚴肅穆的風格,所以得有“古代建築藝術明珠”的美譽。
在天王殿北面是開元寺的中庭,即大雄寶殿前的廣場。中庭的南邊有兩株菩提樹,菩提在印度語的意思是“智慧”,因此菩提樹也叫“智慧樹”。相傳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打坐,苦思冥想了7日7夜,終於大徹大悟成佛的。
大雄寶殿前欄楯和殿前月台圍欄78塊,分別雕刻“釋迦牟尼出家”、“白馬窬城”、“青山斷發”等佛教故事;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觸目皆是。欄正中“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皇風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欄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藝術文物。
大殿內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紅銅香爐,爐沿鐫刻漢文“開元寺禪堂香爐一座永遠供奉三韓弟子任國祚”。(三韓是新羅、百濟、高句麓,即今之韓國與朝鮮),據傳為唐代來此參學的韓國僧人所贈。
寺內還有一座金漆木雕千佛塔為潮州明代的木雕精口,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計有七層,各層圖案變化多端,金瓦翹簷,各懸風鈴,門戶相望,欄循交錯,各層圓拱門之內,均刻佛像,門前則分別雕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像,塔頂堅五層玲瓏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結構複雜,精雕細刻,是古代廣東境內四座千佛塔之一。
寺廟裡面據說有很多自古流傳下來的鎮刹之寶,有宋朝鑄就至今猶在敲打的鐵鐘,鐵鐘重1500餘公斤、高1.7米、口沿1.05米的大銅鐘,是宋代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潮州金剛經社鑄造供奉開元寺的,鐘面平滑,無砂眼鑄痕,至今仍音聲悠揚,完好如新。亦有明朝時期雕刻的千佛木塔,更有一些已數不清年代的歷代碑文刻石。開元寺深沉的文化歷史積攢由此可見一斑,
觀音閣內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我們所看到的觀音像是一位慈祥端莊的婦女,在中國的觀世音大多都是這種形象。在觀音閣內左右兩側供奉的是18尊觀世音的化身像。在觀音隔內供奉觀音18化身像的在全國可能就只有開元寺一家了!
在中庭北端大雄寶殿前的兩座石經幢。據考證是唐朝建寺時的原物,也是潮洲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地藏閣中供奉的是地藏菩提和十大閻王。正面端坐的就是地藏菩提,傳說他曾經為救其母脫離地獄之苦發下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地藏閣左右兩側分別是十大閻羅是地獄的統治者。
在天王殿北面是開元寺的中庭東西兩側有4座方形的石塔,這種形式的塔叫做“阿育王式塔”。
據寺廟的導遊講解,作為一家皇家寺院,牌匾都是直放的,門檻也建得比較高
位於入口前的大悲殿,於2005年落成,牌匾「大悲殿」和「心無掛礙」,是由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所書。寺内有2棵古老的菩提樹,為了讓它重生發芽,長出繁茂的枝葉,因此剪掉它所有的枝葉。
宋朝鑄就至今猶在敲打的鐵鐘 |
方形的石塔 |
石經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