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巴爾幹半島(Balkan) 之旅 (69) ---- 索科洛維奇大橋(Mehmed Pasha Sokolovic Bridge)




索科洛維奇大橋(Mehmed Pasha Sokolovic Bridge) 位於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 Hercegovina) ,薩拉熱窩 (Sarajevo)的維舍格勒(Visegrad)附近的德里納河(Drina River )上。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橋建於16世紀末,由鄂圖曼帝國的首相索科洛維奇(Mehmed Pasha Sokolovic)下令建造,是知名的建築工程大師Mimar Koca Sinan的代表作。該橋亦以首相的名字命名。

索科洛維奇(Mehmed Pasha Sokolovic  15791011日被暗殺)1506年誕生於維舍格勒(Visegrad) 的一個東正教家庭。在鄂圖曼帝國(Ottaman Empire)統治期間 ,他被強迫送進宮庭教養。長大後,他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首相。當他衣錦還鄉的時候,有感每年春季,當時木建的大橋常被洪水沖毀。因此,決定建造一座石橋以取代木橋。石橋建成於1571年,共有11座橋墩,間隔1115米,整座大橋長179.5米。這座橋比例結構優美、氣勢宏偉壯觀,見證了此類建築風格的獨特魅力。當時的波斯尼亞和塞哥維亞正處於鄂圖曼帝國(Ottaman Empire)統治之下,而該橋是連接位於目前薩拉熱窩 (Sarajevo)的鄂圖曼帝國分部和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控制的其他城市的交通要道。

在現代人看來,德里納河上的這座橋已經不僅僅是連接當時河兩岸人們的一種交通設施,更是連接兩岸不同文明的橋樑。在當年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地區生活的人們都皈依了伊斯蘭教,其他居民以及從周邊地區遷徙來的人們則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東正教,這座古橋正是融合不同宗教間分歧和不同文化間衝突的真正“橋樑”。 在近代史上,這座古橋作為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和塞哥維亞境內塞族共和國的要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波斯尼亞和塞哥維亞戰爭期間都充當過重要角色,也數次成為交戰雙方激烈爭奪的對象。值得慶幸的是,雖然經歷數次戰火的洗禮,這座古橋的主體結構並沒有受到很大損壞。現在,索科洛維奇大橋已成為波斯尼亞和塞哥維亞的主要旅遊景點,而生活在周邊的人們也常常來到這座橋上,感受當年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同時緬懷在戰爭中死去的親人和朋友。

大橋在1896年曾被洪水沖毀,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亦嚴重損壞。大橋於1950年代初重建。

索科洛維奇大橋四周的風景很優美。
 







在索科洛維奇大橋(Mehmed Pasha Sokolovic Bridge) 附近建築物的牆上,旅遊紀念品或明片上,會發現一位戴眼鏡男士的照片。導遊告訴我們,他是南斯拉夫著名歷史小說作家伊沃·安德里奇(Yugoslav writer Ivo Andrić) ,亦是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的得獎者。他寫了一本小說《德里納河的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Drina) 這本小說圍繞索科洛維奇大橋(Mehmed Pasha Sokolovic Bridge) 周邊發生的事,故事橫跨約四個世紀,涵蓋了奧圖曼帝國和奧匈(the Ottoman and Austro-Hungarian)管治的地區,特別強調對生活,命運與當地居民的關係,特別是對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人 。





參觀完索科洛維奇大橋,我們驅車前往塞爾維亞(Serbia) 的茲拉蒂博爾(Zlatibor) ,並下榻夢娜酒店(Mona Hot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