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冠豸山風景區






冠豸山風景區(冠豸山的""字,當地讀音為zhai),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境內。冠豸山景區平地拔起,不連崗以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外直中虛、山清水秀,與武夷山並稱為"北夷南豸山,丹霞雙絕"。景區面積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5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個遊覽區組成。冠豸山發始于宋元年間,在石門湖築亭建閣,植以松竹、成為吟詩鬥酒之地。元朝至正年間,縣尹院樓閣,標全山十景,到了明代,壘城開池,築南北塹關牆,鑿石磴,建書院,成為閩西"上游第一觀"

冠豸山風景秀麗,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水潺潺,松風亭建在半山巨石之上,遊人在此傾聽濤聲,欣賞吐紅杜鵑,分外悅目賞心,走過有驚無險的丹梯雲棧,穿過"雲矚"塹門,便是高壁峭立、獨開一面的"滴珠岩"。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芙蓉坡上下有歷代所建書院十余座,現存修竹書院、五賢書院、東山草堂等。石門湖景區,湖約十裡,山環水繞,乘舟遊蕩,有雙乳峰、葫蘆港、童子牽馬、大象飲泉、瘋僧戴帽等景觀。竹安寨,與冠脫豸山體相連,這裡集雄、奇、險、絕於一體。

冠豸山因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縣尹馬周卿率千人上山,開闢蒼玉峽、雲棧、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並以篆體或隸書刻石標名。馬周卿潛心山景,觀那層巒疊嶂,萬石紛披氣勢,望之似萬朵瓣瓣舒展鮮麗的荷花,隨風搖曳在青標翠蓋之間,遂將其改名"蓮峰山"

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端莊嚴整,形似"獬豸冠",馬周卿題刻"冠豸"為相之標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辭、尤工楷法草書、喜好遊歷名山大川、吟詠佳景的邑人庠生黃公甫,在此題刻字徑數尺、矢勁鐵強的"冠豸"二字。傳古有靈獸名豸,似羊而獨角,又稱"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春秋時楚文王曾獲此獸,依其形制成王冠,稱"獬豸冠"。秦滅楚,以此冠賜給御史大夫。後經漢、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禦史之類監察官及司法官的專用制帽,所以又稱"法冠"。清代禦史雖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後仍繡有獬豸的圖案,表明作為執法監察官的性質。由於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願望,登山賞景便稱"上冠豸",於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岩上刻有"人長壽"的長壽岩

壽星公

水門牆

生命之根          生命之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