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越南之旅(11) ---- 順化皇城




越南有六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的地方,分別是:順化皇城遺蹟(Complex of Hue Monuments 1993)、下龍灣(Ha Long Bay 1994)、會安古鎮(Hoi An Ancient Town 1999)、美山聖壇(My Son Sanctuary 1999)、豐芽洞國家公園(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 2003)、海雲嶺(Hai Van 2009)。

順化是越南的三朝古都,至今還保存著約三百座風格各異的建築工程,要瞭解越南的歷史、感受越南的傳統文化就要到順化。

順化皇城(Hoàng thành Huế) 位於越南承天順化省順化市,坐落於順化古城中央,香江河畔,建於 19 世紀的阮朝,以中國紫禁城為藍本,是阮朝的故宮,也是越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1993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佔地八平方公里的順化皇城,是越南現存最大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呈現越南古代建築藝術。古建築群在隨後的歷史中遭到重大破壞,特別是在1885年、1947年和1968年,現存建築不少是近二、三十年間重建的。

皇城於十八世紀初葉,阮朝嘉隆(Gia Long)四年(1805年)開始大規模擴建整修,1821年由明命王(Minh Mang)完成。又稱為「順化故宮」或「紫禁城」,規模是北京紫禁城的七分之一。

順化皇城為正方形布局,採取中軸對稱的平面布置,建有城牆,四面圍有護城河。南面正門為午門,午門內為正殿太和殿。太和殿左為太廟、肇廟,右為世廟、興廟,北為大宮門,門內為阮朝帝後嬪妃太子居住的紫禁城。紫禁城外西側有太后太妃居住的壽祉宮、興寧宮,外東側有御苑幾暇園和瀛洲。皇城內還有內務府、御醫院、尚膳所、象廠、馬廠等服務性建築。

大旗台(K Đài)位於午門外,建於嘉隆八年(1809年),紹治六年(1846年)改建。正面與御屏山遙相對應。旗台分為三層,下層高5.12米,中層高5.80米,上層高6米。有儀式活動時,旗台升掛旗幟,平時則作為瞭望台。旗杆最初為木製,分成兩段,高29.5米,上設望斗(瞭望哨位)。後因數次被颱風折斷,在成泰十年(1904年)換成鋼管,分為三段,高57米。1947年旗杆在法越戰爭中再次被毀,第二年用鋼筋混凝土接合。

皇城分為三層,包含京城、皇城與紫禁城三部分。整體建築大致呈坐北朝南,環繞皇城外層城池(京城)呈正方形,是法國式的建築式樣。引香江之水作為護城河,寬22.8公尺,深4公尺,磚砌的城牆高8公尺,厚達20公尺,每個要塞都築有防禦工事,共有十道高約16公尺的巨型城門,上面建有瞭望台,原來京城是由法國軍事建築師沃邦(Vauban)所設計,造就了法國軍事堡壘風格。有些已遭戰爭毀損。

原本繞城有二十四個炮台,內置四百座巨砲,每一門砲重達十二公噸。現存的九門神功砲所(Sung Than cong)右側五門代表金、木、水、火、土;左側四門則代表春、夏、秋、冬。

皇城四周也有護城河,城墻每邊長五百多公尺,有四座城門,前為「午門」,後為「和平門」,左稱「顯仁門」,右叫「彰德門」。

「午門」於1833年由明命皇所建,以花崗岩砌成,共有一百根木柱支撐,其中有四十八根由下層直穿透到上層。午門上建有「五鳳樓」,只有中間的城樓鋪蓋黃色瓦片,其他鋪設綠色瓦片,皇帝會在中央的城樓主持正式大典,鋪黃色瓦片以顯示尊貴。

1945830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BaoĐai),在午門正式宣佈退位,越南從此廢除封建君主制度。「午門」是順化皇城遺蹟中,建築藝術最精湛的工程,也是順化城的市標。

午門前有三座金水橋,過橋後是朝廷重地「太和殿」,為皇帝接見全國高級大官和外國使節,以及朝廷舉行大典的場所。

太和殿初建於嘉隆年間(1805年),1806年嘉隆在此舉行登基大典,後經明命五年(1824年)重修,啟定帝(二十世紀初葉)大加整修,因此至今看來仍十分完好。

太和殿是由兩幢屋子組成的複合結構,前殿有七廳二廂、正殿有五廳二廂,長43.3公尺、寬度30.3公尺、殿基高2.3公尺,只有一層基座,但仍然模仿北京太和殿的兩層屋簷。正殿黃瓦白牆,門前立有「正大光明」牌坊。屋簷四角雕刻有龍形飛簷,漢白玉石柱上亦刻有蛟龍。由八十根高大的雕龍朱漆木柱支撐,花石地面。建築技術精湛。

太和殿前為清化石砌成的石台,分成兩級,文武百官中三品以上者,站在上一級,四品至九品者,站在下一級。

太和殿是越南阮朝皇帝權力的象徵,是舉行皇帝登基、皇帝生日、迎接重要使臣,及每月兩次(農曆初一、十五日)舉辦的大朝儀等重要朝儀的地方。舉行大朝儀時,太和殿內中設皇帝寶座,只有四柱官和皇親國戚才能進殿謁見。其他官員都需在大朝院從正一品至從九品排隊,文官站於左邊、武將站於右邊。從正一品至從九品的位階都記在朝院的兩行石標上,官員則根據石標的位置確定自己的站立地點。

太和殿兩側有祭祀歷代皇帝的宮殿和廟宇,如太廟、兆廟、世廟、興廟、奉廟等。保存最好的世廟則供奉到阮朝獨立後君王。

在太和殿後面,是皇帝及后妃、皇子居住的地方。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內廷部分,除宮女、太監,外人不得進入。紫禁城建於1804年嘉隆皇帝在位時,當時稱為「宮城」。1822年明命皇帝改名的「紫禁城」。紫禁城主要建築均為黃色外牆,牆長324公尺,寬290公尺,高3.72公尺,牆的厚度為0.72公尺,是不規則的四邊形。

紫禁城設有七門。南面正門為大宮門,東為興慶門、東安門,西為嘉祥門、西安門,北為祥鸞門、儀鳳門。採取中軸對稱布局,大宮門、勤政殿、乾成殿、坤泰殿、建中樓形成中央軸線,兩側對稱布置左廡、右廡,文明殿、武顯殿,光明殿、貞明殿,養心院、順徽院,外圍則布置閱是堂、太平樓、紹芳園、六院,以及內務府、侍衛值房、尚膳所、御醫院等內廷服務機構。

「乾成殿」(an thanh palace)是紫禁城內最主要的建築,為皇帝的居所,勤政殿(Can Chanh)是昔日皇帝接見文武百官、主持朝政重地、接見外國使者的地方,「養心殿」是皇帝讀書之處。啟定帝所建的啟成宮(Kien Than Palace),全部採用西方的新式設備,是紫禁城裡最現代化的宮殿,可惜在戰爭之後也僅剩殘瓦。

太廟(Thái Miếu),又稱太祖廟(Thái T Miếu),位於太和殿東側,皇城東南角。原為廣南阮主祭祀祖先的宗廟,西山阮朝時被毀。嘉隆元年(1802年)阮福映收復富春後,在原太廟位置設立臨時拜殿,嘉隆六年(1807年)命黎文豐主持修復太廟。嘉隆十八年(1819年)太廟竣工,主持者張進寶、阮文雲、阮科明等人及從役軍士獲賞5000緡。明命元年建太廟神庫、神廚。

太廟面闊九間,周圍設有迴廊。殿內中央供奉廣南國九代阮主神位。正中為太祖嘉裕帝(仙主)阮潢及皇后神位,其他各帝後神位按昭穆順序布置。左側昭位依次為熙宗孝文帝(佛主)阮福源、太宗孝哲帝(賢主)阮福瀕、顯宗孝明帝(明主)阮福淍、世宗孝武帝(武主)阮福濶(阮福映之祖父)及其皇后,右側穆位依次為神宗孝昭帝(上主)阮福瀾、英宗孝義帝(義主)阮福溙、肅宗孝寧帝(寧主)阮福澍、睿宗孝定帝(定主)阮福淳 及其皇后。

太廟東側為隆德殿(祭祀太祖)和昭敬殿(祭祀世宗),西側為穆思殿(祭祀睿宗),每年在皇帝忌日時舉行祭祀典禮。穆思殿北側小殿祭祀土地神。太廟正殿前庭為穆清閣,樓下為門道,明命十一年(1830年)改名綏成閣,成泰年間拆除。綏成閣左右為矮牆,東側為延禧門,上層為鐘樓,西側為光禧門,上層為鼓樓。矮牆外有左右廡,建於嘉隆十二年,供奉阮朝建國元勛功臣。太廟四周建圍牆,東門為顯承門,西側為肅相門,北牆東側為元祉門,西側為長祐門。綏成閣之南為太廟門,門前左右有石獅。

肇廟(Triu Miếu),又稱肇祖廟(Triu T Miếu),位於太廟牆外北側,內務府南側。建於嘉隆三年。原名「皇考廟」,祭祀廣南國太祖嘉裕皇帝阮潢的父親阮淦(肇祖靖皇帝)神主。正殿為越南特有的前後兩楹建築,周圍有迴廊,東側為神庫,西側為神廚,東、西、北方建有小塔。肇廟四周圍牆,北牆開集慶門、衍慶門,南牆開元祉門、長裕門。

太廟在1947年法越戰爭中焚毀,肇廟現存。

世廟(Thế Miếu),又稱世祖廟(Thế T Miếu),位於太和殿西側,皇城西南角。建於明命二年,為供奉阮朝諸帝神位的宗廟。正中為世祖高皇帝(嘉隆帝)阮福映、承天皇后、順天皇后神位,左側昭位依次為聖祖仁皇帝(明命帝)阮福晈、翼宗英皇帝(嗣德帝)阮福時、景宗純皇帝(同慶帝)阮福昪 及皇后神位;右側穆位依次為憲祖章皇帝(紹治帝)阮福暶、簡宗毅皇帝(建福帝)阮福昊、弘宗宣皇帝(啟定帝)阮福晙及皇后神位。被廢及被迫退位的恭宗(育德帝)、朗國公(協和帝)、咸宜帝、成泰帝、維新帝及末代保大帝神主均未入世廟。

世廟正殿前庭為顯臨閣(Hin Lâm Các),形制類似太廟的綏成閣,左側為峻烈門,上設鐘樓,西側為豐功門(後改名為崇功門),上設鼓樓。世廟東側為更衣殿,西側為土地神祠。世廟周圍有圍牆,東門為啟迪門,西門為崇成門,北牆東側為顯祐門,西側為篤祐門,南側為世廟門。

主廟前方的顯臨閣,是皇城最高建築,分為三層,是阮朝功臣的紀念台,閣前方有九座並列的銅鼎,鑄造於明命十七年(1836年),鼎上有日月、山川、花草等圖案。中央為高鼎,高153厘米,直徑101厘米;左一為仁鼎,左二為英鼎,左三為純鼎,左四為裕鼎;右一為章鼎,右二為毅鼎,右三為宣鼎,右四為玄鼎。

興廟(Hưng Miếu),又稱興祖廟(Hưng T Miếu),位於世廟牆外北側,奉先殿南側。建於明命二年(1821年),正殿為越南特有的前後兩楹建築,四周圍有迴廊。殿內供奉阮朝開國世祖高皇帝的父親,廣南武王的兒子阮福㫻(興祖孝康皇帝)及皇后。興廟殿前及左右三面圍牆,東為章慶門,西為毓慶門,南牆兩門與世廟北牆的兩門相重,為應祥門(世廟應祐門)和致祥門(世廟顯祐門)。

世廟及九鼎現存,興廟在1947年法越戰爭中燒毀,1951年由端徽皇太后出資重建。

奉先殿(Đin Phng Tiên)位於肇廟之北,皇城西側,靠近彰德門和西關台。建於嘉隆十三年(1814年)三月,初名皇仁殿。最初為停放嘉隆帝皇后梓宮的場所,嘉隆十八年停放嘉隆帝梓宮,後廊安置先帝側妾居住(明命元年遷往新營建的慈壽宮)。明命十年改名奉先殿,前楹十一間,正楹九間,殿內供奉嘉隆、明命、紹治、嗣德四帝及皇后的神位。

奉先殿在1968年順化戰役中焚毀,現存圍牆、殿基及廟門遺蹟。

延壽宮(Cung Diên Th),又名壽祉宮,為皇太后居所。位於紫禁城西牆外,奉先殿之北,長生宮之南。正門為壽祉門,門內為壽祉宮,壽祉宮之後為寧壽宮。寧壽宮原名長壽宮,建於嘉隆三年(1804年)。嘉隆十五年為皇太子修建清和殿而拆毀長壽宮,挪用其木料。明命元年(1820年)重建,改名慈壽宮。嗣德帝時期改名嘉壽殿,成泰十三年(1901年)改名為寧壽宮。壽祉宮前庭西側為越南風格的二層樓房靜明樓,建於保大七年(1932年),為同慶帝皇后養病的場所。1947年建中樓在法越戰爭中被破壞後,保大帝一度以此樓為居所。壽祉宮前庭東側為左恭,有長廊與紫禁城坤泰殿相連(現已毀)。
   
長生宮(Cung Trường Sanh),又名長寧宮(Cung Trường Ninh),位於延壽宮之北,皇城西北隅,為太皇太后居所。建於明命三年(1822年)。在長生宮與延壽宮之間曾建有五代同堂(壽泰殿)和萬福樓,後來拆除。

午門外大旗台

  順化皇城出入口

巨砲

  午門及金水池


午門


午門內的「正直蕩平」欞星門

太和殿


從正一品至從九品的位階都記在朝院的兩行石標上,官員則根據石標的位置確定自己的站立地點。

 正殿前的青銅鼎










彰德門

應祥門

篤祐門

駿烈門

高鼎

致祥門

顯仁門

主廟前方的顯臨閣,是皇城最高建築,分為三層,是阮朝功臣的紀念台,閣前方有九座並列的銅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