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山西之旅 (10) ---- 五台山萬佛閣




萬佛閣在五臺山台懷鎮塔院寺東南隅。舊為塔院寺屬廟。創建于明,清代重修。明洪武十九(一三八六年)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明代的萬佛閣,氣度不凡,環垣踞堞,面山枕流,勝境之妙,冠于諸刹。後歷經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國六年的二次修繕,佛閣更增添了大殿三楹,東西禪室各二楹,後有地藏殿,前有彌勒殿,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萬佛閣幾經歷史興衰,于文革期間被毀,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萬佛閣由萬佛樓、鐘樓與鼓樓組成,閣內裝置電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莊嚴氣派,佛韻悠長。萬佛閣的建築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漸高,尤為特別是後法堂樓閣建在古城牆上,別具一格。大殿的鉗狀模式梁木結構鑲接縝密,渾然一體,堪稱古建築的一絕,被定為奉賢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閣規模不大,佈局完整。山門向南,二門向西,萬佛閣位居寺內東隅,面寬三間,二層三滴水,歇山式屋項,上下兩層塑佛像萬尊,故名。閣身前簷兩層皆施廊柱,設勾欄賃依,外觀壯麗雅致。閣上懸有明代大銅鐘一口,重約3500餘公斤。寺內西南隅,有藏式佛塔兩座,高約4米,青石雕成,體積不大,形制秀美,為寺中小品。寺內北隅建有享亭一座。龍王殿三楹,重簷歇山頂,四周圍廊,內塑龍王坐像,彩飾如新。殿向雕刻富麗,自柱礎,雀替,欄額,斗拱,拱眼,裝修等,均用龍風,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鏤刻而成,絢麗多彩,雕工純熟,堪稱佳作。按一般慣例,龍王神不居佛寺,當地相傳五臺山龍王威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寧,故在此建殿祀之。殿對面有戲臺一座,供酬神演戲之用,五臺山六月廟會,即以此為中心。






戲臺




龍王殿為萬佛閣北殿,也稱五爺廟。民間傳說,五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有求必應,清朝康熙皇帝上五臺山遇難曾被五爺救過駕,皇帝賜他龍袍,龍冠,故五爺也身著龍服。後來民間把五爺傳得越來越神,五爺由此成為百姓心中的救世主、保護神,一旦有什麼大事小事,都來求五爺,五爺也按照大家的祈求,有求必應,所以在套間兩壁上掛滿了讚美的匾額,這樣越發顯得五爺的神通廣大。五龍王殿對面是一座戲臺,是專為五爺唱戲而設置的。一般佛教中的佛、菩薩是超塵脫俗,喜歡清淨,而五爺卻很喜歡熱鬧,愛看戲,所以通過唱戲求得五爺的歡心,恩賜及時雨,給百姓降豐年。現在每逢每月的初一、十五當地老百姓都會很早去五爺廟參拜,所以這一天這個寺廟香火最旺,人也最多。據說,誰去得最早,五爺給誰得恩惠最大。





民間傳說

神話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片,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片奉獻出來,並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親立于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制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樑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即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

遊覽完萬佛閣,我們吃素宴。席間有音樂表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