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波羅的海(Baltic Sea)三國之旅 (41) ---- 立陶宛 (Lithuania)十字桇山(Hill of Crosses)




進入立陶宛後,我們前往參觀十字桇山(Hill of Crosses)

十字架山(立陶宛語:Kryžių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12公里處的一個朝聖地,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十字架山確切的起源無人知曉,不過據認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從前的一個軍事掩體(英語:Hill fort)處。 幾個世紀中,前來朝聖的天主教徒在這裡安置了許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愛國者的雕塑、聖母雕像以及數以千計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經。目前十字架的數量據估計大約有50,000個。

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這個地方已經成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臨威脅的象徵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以後,立陶宛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這兩次起義與十字架山的起源有關:由於家人無法找到造反者屍體的位置,他們開始安放象徵性的十字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東歐原有的政治結構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獨立。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為和平、為國家、為立陶宛獨立戰爭期間失去的親人祈禱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間,這個地點又獲得了一層特殊的意義,立陶宛被蘇聯佔領後,立陶宛人持續不斷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證明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身份、宗教信仰和傳統;成為進行和平抵抗的象徵。儘管蘇聯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並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兩次嘗試)威嚇用推土機夷平這個地方。甚至有傳言說當局計劃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壩,這樣十字架山就將淹沒在水底。

19939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十字架山,宣布這是一個盼望、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創建了一座方濟各會修道院,修道院內部裝飾有表現聖方濟各在拉維納山(La Verna)身體上出現聖痕的繪畫。這座山仍然無人管理,因此人們可以隨意在認為合適的地點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塊石碑上刻著教宗的講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