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川西大環遊 (2) ---- 大慈寺




201043日,早餐後,我們前往大慈寺參觀。

大慈寺是成都著名的古寺,位於成都市中心地區,坐北向南,前為糠市街北口,後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積澱豐厚的中國名刹,世傳為“震旦第一叢林”。

大慈寺始建於唐代,後幾經重建。1965年大慈寺關閉,1983年改為成都市博物館。200448日,大慈寺作為宗教場所恢復對外開放。

相傳大慈寺始建于隋唐時玄宗賜名敕建大聖慈寺”,寺內的樓、閣、殿、塔及各種神像、佛像、畫像構成了一座精妙冠世”的藝術寶庫。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印度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推算,當為西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據今己有1600多年。

唐代名僧玄奘法師曾在這裡受戒。唐代擴建以後,規模宏大壯觀,當時寺內有96個院子,樓、閣、殿、塔、廳、堂、 房、廊共8524間,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將像 262幅,佛經變像114幅。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是一座極其珍貴的藝 術寶庫。宋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宋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 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

大聖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於兵火。現存諸殿系清代順治後陸續重建。殿宇有天王、觀音、大雄諸殿及說法堂、藏經樓等。大雄殿、藏經樓以峽石為柱, 雄偉壯觀。寺內殿宇宏麗,院庭幽深,古木參天。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師玄奘從長安到成都,隨寶暹、道基、志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間,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為滿足,乃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避難成都。玄宗見大慈寺僧人英幹在成都街頭施粥,救濟貧困百姓,並為國家祈福。他深受感動,乃為英幹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賜田一千畝。次年,無相禪師重建大聖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四十二間。貞元十七年(801年),韋皋鎮蜀,擴修大慈寺普賢閣,又鑿解玉溪流經寺前,使大慈寺環境更趨完美,成為唐代頗具聲望的講經勝地。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高僧知玄(悟達國師)講經于普賢閣下,聽眾每日達萬餘人。

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也是當時蜀中規模最大的佛寺。
由於唐玄宗、唐僖宗先後幸蜀,許多著名畫師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繪畫之風大盛。僅在大慈寺中,就有壁畫千餘堵,留下作品的全國知名畫師多達六七十人。據宋代李之純《大聖慈寺書記》載:“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宋代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黃休複《益州名畫錄》等書,對大慈寺壁畫作者及內容也多有記載。宋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與其弟蘇轍游大慈,對唐代佛畫大師盧楞伽的作品倍加讚賞,稱大慈寺壁畫“精妙冠世”。

唐宋時期的大慈寺,是中、韓、日三國佛教學術交流之重地。唐代新羅國(今韓國)無相禪師,原為新羅王子,開元十六年(728年)到長安,受到唐玄宗召見,後入蜀參拜智洗、處寂禪師,深得法要。玄宗幸蜀,複獲召見,並命重建成都大慈寺,廣開講席,宋人認為是第455尊羅漢轉世,是淨眾、保唐禪派的創始人。宋代道隆禪師,十三歲出家於大慈寺,在寺學成之後,淳祐六年(1246年)率徒東渡日本,首傳禪法,後嵯峨天皇特召謁見,並敕遷建仁寺。道隆在日本三十二年,弟子眾多,其名望可與唐代鑒真和尚相比。道隆示寂後敕贈“大覺禪師”,為日本有禪師諡號之始。

大慈寺在唐宋極盛時,佔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是當時成都的遊覽名區,每逢廟會更加熱鬧。大慈寺附近商業繁榮,寺前形成季節性市場,如燈市、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等。同時,解玉溪兩岸還形成夜市。從《方興勝覽》“登大慈寺前雲錦樓觀錦江夜市”和田況詩《登大慈寺閣觀夜市》的記述中,說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況。夜市習俗,一直沿襲到近現代。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毀於火災,明末複毀。清順治間重修,知府冀應熊為書“大慈寺”匾額。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軸線上建築為山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及藏經樓、接引殿(1958年辟東風路拆除),兩旁建築為客堂、齋堂、禪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餘畝,山門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黃雲鵠榜書“古大聖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顧複初等撰書的楹聯。








在寺院門外有一個流動的香燭祭品小攤檔,很多善信前來光顧。




在寺院的花槽,種了很多漂亮的花。清晨的露珠凝聚在花蕾,像一個個晶莹剔透的水晶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