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漫遊鯉魚門




                                                    入口牌坊






                                                       避風港                                                      


                                                          棚屋




                                                        燈塔




                                                      天后宮




                                                  海邊奇特石塊




                                                     沿岸景色

喜歡吃海鮮的朋友對鯉魚門一定不會陌生,這裏除了是吃海鮮的好去處外,也是一條歷史悠久值得觀光的古村。不吃海鮮,逛逛也不錯。

一直以為鯉魚門是一條漁村,原來它昔日是一條石礦村,立村年份不詳,但據說至今己有二百多年歷史,原居民是姓曾、羅、葉、張等客家籍石匠。十九世紀時,鯉魚門村是「四山村盟」之一。當時,「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這四條客家村落組成村盟,合稱為「四山」。村盟的主要經濟收入是採石,生產各類石材,供給本土及廣東沿岸村落作建築用途。這個石礦村盟在「茜草灣」建有「天后宮」,並在廟宇的偏殿設有「四山公所」。「清廷」册封每山一人當「四山頭人」(即村代表)頭人」在「四山公所」辦工,主管地方大小事務及獲「清廷」授權向「官批石堂」(即採石公司)徵收税務。相傅清朝末年的四山頭人」是羅寬(茶果嶺),胡亞譚(牛頭角),盧亞奎(茜草灣)和葉華勝(鯉魚門)

鯉魚門村的命名傅說是因為在燈塔附近有一群石酷似一尾從水中躍起的鯉魚而得名。在19世紀末時地名只分下環和媽環(馬環),這2「環」地區是以今之燈塔為界;燈塔以北沿岸一帶稱下環,下環之西是燒酒灣(酒灣);燈塔以東沿岸稱媽環,媽環之南是鯉魚門水道。

抵達鯉魚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耀目的牌坊,穿過牌坊向前走約2分鐘便是鯉魚門的主街,兩旁海鮮檔和海鮮酒家林立。

沿着主街再往前走,便會看見這裏唯一的學校,海濱學校。此校創校於1946年,當時的校舍位於海旁道中39號,現時是一間酒家。1953年村民籌款自建有2個課室的校舍,1960年再加建4個課室,當時的海濱學校是村內文化的地標。海濱學校現己停辦。

鯉魚門村有一座天后宮,據說是在清朝乾隆年間 (1754) 由海盗鄭連昌所建,至今己有250多年歷史了。天后宮的香火非常鼎盛。在天后宮背後的海邊,有很多形態奇特的大石。

鯉魚門海岸的風景十分優美,經常可以看見大型船隻在水道穿梭。沿着海邊漫步,靜觀海潮拍岸,清風徐來,使人恬然開朗,忘却俗世煩囂。

這裏的房子很簡陋,大部分的屋頂以鐵皮蓋搭。居往在這裏的居民有很多是長者,他們雖然生活簡單,但卻自得其樂,閒時用發泡膠箱種菜或到海邊魚,生活倒也寫意。其實不一定要住豪宅,駕名車,穿名牌華衣,吃美食,大富大貴,才算幸福。只要身體健康,有瓦遮頭,清茶淡飯,生活簡簡單單,已經是很好。知足常樂嘛!







1 則留言:

  1. 鯉魚門,一個讓我很久回憶的地方、也是我經常漫遊的地點,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