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膳後,我們到水原華城遊覽。
水原華城是李朝(1392-1910年)後期建於京畿道水原市內的邑城。 1789年,朝鮮王朝第22代國王正祖把其父莊獻世子之墓從楊州移至水原所管轄的華山腳下,又把那裏的居民移至八達山下,建成新城,稱為華山,從而此地便成為當地的新中心。1794年1月,正祖為了向父親莊獻世子表示孝心以及顯示經濟實力,遂委派領中樞府事蔡濟恭主管修築城廓,1796年完工。城邑建成後,成為朝鮮朝後期的代表性城廓。
華城西接八達山、東 沿平坦的丘陵而修建,長5520公尺。華城建造時,參考了奎章閣文臣丁若鏞,柳馨遠等人的科學知識和意見, 並以此為設計的基本方針,又借鑒中國的築城技術,依據當時武器發展的狀況而修築城廓,採用磚石混用的大膽的施工法,用科學器械規制工程所需的所有材料,修造防守設施時亦考慮到攻擊火器的使用。過去朝鮮時期的城廓,一般分為平時居住的邑城和戰時躲避的山城兩種,華城不築山城只建邑城,但加強了防守設施。華城具有中國和日本所設有的平地城廓之精華,兼有軍事防禦功能和商務功能,結構實用, 被認為是韓國城牆中最科學的城牆。特別是修建城牆時同時使用了石材和磚塊, 結構既能防禦敵人的弓箭和長槍, 也能向敵人開槍發炮。 城牆上方建造了女牆, 上面有多個射擊口, 可以既掩護自身, 又能監視和攻擊敵人。 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都有城門, 北門稱長安門, 南門稱八達門, 東門稱蒼龍門, 西門稱華西門。此外,備有暗門、水門、敵臺、攻心墩、封墩、炮樓、將台、角樓、炮舍等防守設施。 水原城內還有小溪流經, 小溪與城牆相遇處則設置了水門, 一共有7個拱形水門可供小溪流過, 其上修建了名叫華虹門的樓閣。 壯麗的樓門,拱形的華虹門, 優雅的訪花隨柳亭等設施顯示了朝鮮時代的建築水平, 登上西將臺可遠眺市區景色。
水原華城內的鍊武臺是從前將士鍊武的地方。
城內亦有工作人員扮成守城士兵與遊客拍照留念。
在草地旁有盛開的櫻花和迎春花,雖然但數量多,但愛花的團友也環繞它們拍過亦樂乎。
水原華城在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産。
齊齊來拍大合照留念
同個睡佛影大合照。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4/01/2010 08:42:00]攰攰地的時候,瞓覺最舒服!所以做睡佛都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