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京津之旅(11) --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靜靜地立在長安街上已有592年,經歷過朝代更替、風雲變幻,但過往漫長歲月所受到的關注,都不如過去60年,因為從1949年起這裏作為新中國的政治象徵,城樓的形象被印在國徽、鈔票、硬幣……成為中外遊人到北京的必遊之地,在此地的慶典、閱兵、遊行、示威、流血等,無一不成為中國人的集體回憶。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道統建製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碩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裡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裡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民眾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製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士兵走的,叫“公生橋”。

1987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在天安門廣場上附近還有著名的景點,包括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等。






                    只有皇帝才可通過的“御路橋”




                               人民英雄紀念碑




                                     毛主席紀念堂




                                        華表




                     古蹟噃,當然要拍照留念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