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諾貝爾華人獲獎者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名字命名。諾貝爾1833年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畢生致力於炸藥研究,並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一生共獲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下鉅額財富。  

然而對於自己的發明被用於破壞,諾貝爾感到震驚和遺憾。1896年12月  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遺囑提出,將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個獎項,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了《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週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自諾貝爾獎成立以來,共有9位華人獲獎,包括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和高錕。

獲獎九名華人中,以楊振寧及李政道為先導者,二人發表「宇稱不守恒」理論,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兩名獲得此獎的華人。至1976年,祖籍台灣的丁肇中發明了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樣來自台灣的李遠哲,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於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美籍華人朱棣文於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成功研發雷射光束撞擊,促使原子停止運動,進而冷卻到超低溫的狀態,他現為美國能源部部長。

中學時期在本港培正中學就讀的崔琦,於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於1982年發現所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而獲獎。

在內地出生的高行健,因發表《靈山》小說及其他作品,於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作家。

2008年,美籍華人錢永健聯同兩名美日學者,憑藉成功從水母發現及發展綠色螢光蛋白技術,有助觀察癌細胞擴散過程,奪得諾貝爾化學獎。錢永健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姪。

最近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美譽的高錕先生,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奪得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崔琦後第二位諾貝爾得獎港人、也是華人第9次獲得諾貝爾獎。對高錕得獎,香港物理學界大為雀躍,但慨嘆這是個「遲來的榮譽」。

高錕於1933年出生上海,但一生與香港結下不解緣,早被視為本土學者一分子﹕他幼年來港入讀聖若瑟書院,1957年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其後從英國學成歸來,為中文大學當開荒牛建立工程學院,其後擔任中大校長達9年之久,退休後亦以港為家,後移居美國三藩市。

高錕在1966年發表論文,提出如何實現以玻璃纖維作為導體,令光代替電流傳遞訊息,引進光通信的時代。光纖令信息流量更多更快,促進現代通信以至全球互聯網的發展,因此被譽為「光纖之父」。光纖通訊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掀起世界通訊技術革命,造就今天的網絡世界,令天涯變成咫尺。

高先生近年患上老人痴呆症,對光纖之事已不復記憶。但遲來總比不來好,不竟這個獎項是對他的貢獻與成就的一種確認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