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參加了麗港城會所舉辦的新界一天遊,重點是參觀慈山寺。當日天氣預告下雨,但我們很幸運,只行車時有驟雨,大部分時間天陰,還間中有陽光。
慈山寺乃秉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興辦的一所漢傳佛教寺院。創辦人相信眾生皆有佛性,能通過聞思修,培養正知正見,斷除煩惱,成就福慧,從而得到真正的安樂。我們會依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弘揚正信佛法,普利有情。慈山寺致力開啟慈悲智慧之門,透過舉辦弘法修持,以及文化教育等活動,淨化大眾心靈,力求以圓融之佛法,契理契機,服務社會,共建人間淨土。
慈山寺由李嘉誠先生發心興建,捐助全部建設資金及日常行政經費,至今李嘉誠基金會總支持款額逾26億港元。護持正法,利益大眾。
慈山寺建築設計理念力求延續中國佛寺建築傳統,借鑒盛唐建築之風格,並謹慎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設計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功能之弘法道場。
慈山寺建築依自然環境佈局,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均座落於主中軸線上,具傳統寺廟均衡對稱之美。東區以戶外觀音立像為核心,兩側栽十八棵古羅漢松,至觀音殿形成自然輔軸線,體現因地制宜之智慧,殿堂間以開放式迴廊相連,既保持內庭園之寧靜,亦令四方美景收於眼底。
大雄寶殿之制式比例參考現存五台山之唐代寺廟建築佛光寺設計。石築階基、木造柱牆。灰瓦屋頂,高十八米;飛簷寬五米七,其四角微揚,充份展現古詩中「如翬斯飛」之意境。
大殿主結構建造亦推陳出新,以混凝土配合鋼材,堅實有力。殿內支柱由傳統之十二支減至八支,以非洲紫檀包裹,兼具空間感與親切感。
七十米高素白觀音聖像立於六米高圓形平臺之上,以超過六百噸錫青銅鑄造,雙目俯視,寓意觀世間眾生疾苦。法相慈悲,清淨莊嚴。
慈山寺整體建築設計力求以簡潔流暢之線條體現寺廟殿堂之沉實穩健。移除裝飾性斗拱,令內堂空間雄偉,落落大方。於殿堂簷下配以高窗,自然光照,亦體現環保之理念。整體設計和諧莊嚴,與四周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返樸歸真。
慈山寺中區沿主軸線依次為山門、彌勒殿及大雄寶殿,層層進深。
彌勒殿兩側為鐘鼓樓,鐘樓下層為地藏殿。西側廻廊,又套一院,內置藏經閣。
普門即觀音殿,為慈山寺第二大殿,位於大雄寶殿東側,面闊五間,脊高十四米。殿內正中供奉如意輪觀音。殿堂兩側墻壁上分別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述兩位大菩薩為救拔眾生所發的宏深大願。
經中記載,觀音菩薩居於補怛洛伽山,普門殿前的圓形池便依此命名為洛伽池。洛伽池直徑八米,圓型,池壁高約半米。池中分內外兩池,作同心圓狀,池水由內池湧出,向外池流動。經外池溝槽匯入地下,再經內池中心湧出,如此循環不已,池內活水生生不息。內外池獨具匠心之設計令水與池邊相平,遠望如鏡,象徵智慧之觀照 。
洛伽池四周地面,以石材鋪裝為同心圓,共十一圈,池水流動之時,地面的同心圓化為漣漪,充滿禪意之美。
素白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高七十米(包括三層青銅蓮台),下設六米高麻石基座, 總高七十六米,聖像外噴塗白色氟碳自淨漆。
其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 施灑淨水,清涼世界。法身佩戴瓔珞,衣帶當風,典雅飄逸。觀音頭部微微低垂,俯瞰眾生,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有情。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十八棵古羅漢松。在慈悲道中間,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制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觀音菩薩在印度的造像始於貴霜王朝(Kusana),在這個時期,觀音菩薩的造像常被刻畫成「蓮華手觀音」(Padmapani,手持蓮花者),有時獨立出現,有時與彌勒菩薩一起侍立於釋迦牟尼佛像之左右,是慈悲的象徵。
觀音在印度時期的造相為男相,傳入中國後,直至唐朝末期(618-907),其造像皆現男相。至宋代(960-1279)初期,觀音像開始現女相,如公元十世紀出現的水月觀音像,是真正具有中國本土特徵的觀音形像,此後的觀音造像皆現女相。觀音從男性到女性的性別轉變,是觀音在中國本土化的進一步發展。
温馨提示
可在網上預約到訪慈山寺
慈山寺以環保的修持活動-供水代替燒香
訪客可參與供水
抄經 行禪(需先取票)
上午10:30和下午2:30有導賞(需先取票)
訪客可由港鐵大埔墟站乘20B小巴開往洞梓,於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小巴約10-20分鐘一班,全程收費$7.3。
註 : 文稿內容來自慈山寺網頁
大雄寶殿 |
韋馱殿 |
普門 |
普門 |
葡提樹 |
鐘樓 |
鼓樓 |
素白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 |
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 施灑淨水,清涼世界。法身佩戴瓔珞,衣帶當風,典雅飄逸 |
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 |
供水取水處 |
供水 |
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青銅制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學者供水之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