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巷




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市城北部偏東,在323國道南雄至江西大餘公路9公里處的沙水村。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珠璣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璣街、棋盤街、馬仔街;洙泗巷、黃茅巷、鐵爐巷、臘巷。今住居民381戶,1742人。現有姓氏為盧、王、林、何、謝、曾、黃、鐘、賴、劉、陳、郭、周、董、雷、戴、張、楊、歐陽、李、熊等159姓,其中雷姓是佘族,其餘諸姓均為漢族 

不過更多史料記載,珠璣巷這一名稱的得來,與唐敬宗的珠璣賞賜有關,珠璣巷在唐代時還叫“敬宗巷”。因有巷內族人張興七世同堂,唐帝李湛聞聽後,賞賜給他們家族珠璣絛環,不久李湛駕崩被賜廟號唐敬宗,“敬宗巷”為避諱改名珠璣巷,沿用至今 
  
今天張興故居仍在珠璣巷中,珠璣巷的很多後人還感激著唐敬宗的賞賜。然而除此之外,這位在位僅3年的皇帝幾乎乏善可陳——年僅18歲的李湛被人合謀殺死於內室 
  
珠璣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開始興旺則還在李湛之前,其興衰與玄宗時開挖的梅關古道密切相關。唐敬宗即位百餘年前,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梅關,把一條崎嶇難行的山徑開通為能通車馬的大道。從那時起,梅關道由此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頓時通暢,成為嶺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關道的珠璣巷也夾道成鎮,古代稱沙水鎮,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驛站
  
由於珠璣巷離古時縣城近15公里,距離大庾嶺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過客路途歇腳處。南下的趕路人從大庾嶺過梅關,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璣巷,正好是一日腳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時分抵達珠璣巷。北上的趕路人從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璣巷,如果當日上梅關,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過大庾嶺,因而也暫住下來。所以從盛唐開元而始,尤其是明、清時期,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這條路載著珠璣巷興旺了1000多年

許多流傳下來的詩詞可以印證珠璣巷當時的繁華:曾忤魏忠賢去官的禦殳、明萬曆年間的進士黃公輔詩中就曾寫道:“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清朝同治年間的茂名舉人楊庭桂則在《南還日記》裡稱:古道上行人擁擠,比看唱戲的人還多,走起路來如螞蟻般緩慢。(摘自《南雄珠璣巷研究參考資料彙編》 

在珠璣巷的入囗處有2個牌坊。導遊告訴我們,2個牌坊是一個大囗套小囗的「回」字,昔日北方氏族因避戰亂南下,在珠璣巷定居下來,今日後人回來尋根。


在大牌坊旁邊有一塊大木板,上面展示著179個南遷的姓氏。

根據記載,我的祖容氏是從甘肅敦煌來的。





 

 

在珠璣巷主要參觀各大氏族的祠堂。

 
 













容氏是小族,沒有祠堂,只有一間殘破的祖居。


除了祠堂,珠璣巷內還有一株千年古榕,一間媽祖廟和珠璣巷博物館。



媽祖廟

珠璣巷博物館
 
此外,還有一個貴妃塔和一座胡妃像。
 



據南雄珠璣巷鄉人相傳,南宋鹹淳年間,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務,任由奸相賈似道弄權誤國。其時,後宮一胡姓妃子,因厭惡宮廷生活,向往普通百姓的天倫之樂,於是偷偷跑出皇宮。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發現其已逃亡,即令兵馬四處蒐尋。面對天羅地網的蒐查,胡妃自知難於逃脱,便投江自盡。

恰巧,南雄珠璣巷一商人黄貯萬僱船到京城臨安做生意,站在船頭欣賞美景時,見江心飄來一溺水女子,忙將其救上船施以湯藥。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後慌稱姓蘇。

一來二往,胡妃與黄貯萬情投意合,願同往珠璣巷結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賈似道因蒐查不到胡妃,也隻好向宋度宗複命說胡妃已投江自盡。

胡妃隨黄貯萬到珠璣巷後,夫唱婦隨,男耕女織,過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靜生活,胡妃也將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藝傳授珠璣巷平民,大家相處十分融洽。
誰知,好景不長,珠璣巷内一賭徒因賭輸錢,欲敲詐黄貯萬不果,無意中得知胡妃即當年官府追查的胡妃。爲了得到賞銀,賭徒於是向官府告發,胡妃藏匿在珠璣巷。

當奸相賈似道接到告發,心中卻犯了愁,當年自己曾向皇上聲稱,親眼看見胡妃溺水,親自驗屍,如今胡妃卻還好好地活着,那麼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於是,賈似道定下一條“殺人滅口”的毒計,欲將珠璣巷人統統殺絕,不留活口,將胡妃還活在人間的消息埋滅。賈似道便向宋度宗慌報:南雄珠璣巷人欲謀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璣巷。

面對即將來臨的大禍,珠璣巷人驚恐萬分。這時貢生羅貴挺身而出,召集眾人,共謀集體逃亡之計。經過商議,認爲珠江三角洲地廣人稀,適合生存。在羅貴的帶領下,珠璣巷人9733姓,伐竹木結筏,告别家鄉珠璣巷,顺着湞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區。

胡妃則爲了不再連累珠璣巷鄉親,在面對朝廷大軍洶湧而至之時,她毅然跳上岸,與朝廷大軍周鏇,拖延時間,使珠璣巷人逃亡贏得時間。而後,胡妃投井自盡。
至今,珠璣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當年葬身之所。她死後,鄉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磚塔蓋住井口,用意是壓住她的冤魂,可見那位”皇妃”命運之悲慘。古塔在宋亡時毀于戰火,元代重建,是廣東罕見的元代石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