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公園位於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東山嶺。陽明公園的石階梯有666級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順”之美譽。登上公園遠眺,和平縣城盡收眼底。
在公園內建有陽明博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內陳列王陽明與和平有關史跡、文物資料、民間傳說等。
在公園內的中心有一銅像,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王守仁。“他”身著長袍,一動不動地端坐在和平縣城陽明鎮東山嶺上;背上是瘦削的肩胛凸起,手中是緊握的書卷,眼睛眺望的是腳下的城宇與遠處的青山。銅像是著名雕塑家蔡文星的精心傑作。
王守仁(1472—1529),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弘治進士,歷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受廷杖,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奸黨被剪除後,升遷到廬陵任知縣。正德十一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南康、贛州,先後鎮壓福建、江西農民起義,平定甯王叛亂,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王陽明接受朝廷任命,成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江西南安、贛州,湖廣郴州及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賊盜,即設法剿捕。
和平是四省交界之處,山多,山大王也多。浰頭(今屬和平縣)的“積年老賊”、自號金龍霸王的池大鬢(原名池仲容),就是其中一個厲害的主兒。但不巧的是他遇到的是哲學家兼軍事天才王陽明。王陽明認為池仲容貪婪殘暴終不可化,幾十年的寇患使周圍民不聊生,便痛下決心將他們剿滅。
為防止寇患死灰復燃,王陽明在贛南一帶實地勘察,聽取地方官員的意見。他認為這裡是四縣交界之隙、“三省閏餘之地”,政教不及,因而多有賊巢。他上書朝廷,請求“乘此機會,複建縣治以扼其害”,“移司設縣,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以為得宜。”
不到四個月,朝廷批復,割龍川縣和平都、仁義都並廣三裡、河源縣惠化郡,在原廣東龍川縣和平峒羊子埔增設和平縣治,將和平巡檢司移至浰頭以據險要,“百姓永享太平之樂”。
後人為紀念王陽明為和平百姓作出的貢獻,將羊子埔改名為陽明鎮。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平寇後王陽明轉而“攻心”,在奏設和平縣後,訂立《鄉約法》《保甲法》《十家牌法》,減稅費,立社學,教化於民,使社會快速發展。
浰源、大壩等地的山民紛紛重新操起了先輩流傳下來的手工藝,在山裡建起各種造紙坊,生產各種土紙。和平縣令也不斷幫助山民引進外地更先進的造紙經驗,生產出一種比原來土紙更薄、更細、韌性好的紙。和平人為紀念王陽明,就將這種紙命名為陽明紙。
和平人還將這種紙作為制傘原料之一,造出紙傘,名曰“陽明傘”。經過多次改良,民國前後,陽明紙暢銷東江兩岸、香港、廣州、南洋等地,山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
在和平縣,隨處可以看到人們為紀念王陽明而以“陽明”命名的學校、建築,如陽明中學,陽明一小、二小、三小,陽明大橋等等。
其後,他攜書帶劍,漂漂亮亮地平定甯王朱宸濠之亂,廣西思恩、田州土司糾紛以及八寨、斷藤峽匪患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