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早上7時45分,我們離開酒店,驅車前往贛州觀光。
贛州市位於江西省南部,又稱贛南,是江西的南大門,它東鄰福建、西接湖南,南邊與廣東韶關、梅州、河源等市相連。贛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歷來是“五嶺之要衝,粵閩之咽喉”。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贛南著名的旅遊城市。
贛州早在西元前201年的劉邦時代就已經設縣,到隋代時更名為虔州,到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贛州三面環水,整個城市被章江、貢江兩條江水所環抱,章貢二江在贛州合流為贛江,贛州的“贛”因此而得名。歷史上許多名人雅士曾在此流連,大哲人王陽明曾在此講學,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吟誦的也正是這裡的景色;城內因保存了眾多的宋代歷史文物古跡,被譽為“宋城歷史博物館”。
在1929年至1934年間,贛州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稱為“紅都”,贛州也因此成為一片紅色的土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參加紅軍的贛南人有33萬多,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1萬餘人。共和國一代開國將帥中,十大元帥中有9位,十名大將中有7位,上將中有34位,中將中有114位,少將中有440位都在贛南戰鬥生活過。
被譽為“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著名的五次反“圍剿”在這裡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裡起步。瑞金的革命古跡很多,像長征起點的雲石山、葉坪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紅軍烈士紀念塔等,多不勝數。
章貢區是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著許多宋代文化景點,有被譽為“宋城博物館”的宋代古城墻、巍峨的八境台、鬱孤台、文廟以及石雕寶庫通天岩等。
贛南是與閩西、粵東相提並論的全國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總人口890多萬,而客家人就有800餘萬,佔總人口的95%以上。
贛州的老城十分集中,步行可以走完大多數的景點。鬱孤臺、八鏡臺、古城墻、古浮橋、灶兒巷、文廟等等,每個都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一台一墻一磚都有著一段故事。鬱孤臺位於城區西北大的賀蘭山上,居高臨下,氣勢不凡,三層的唐代樓臺上,有許多古今名人題詩留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八鏡臺和鬱孤臺之間的這段城墻,是國內保存得最好的宋代古城墻,章貢兩江從城墻腳下流過,居民們在城墻內過著悠然平和的日子。
灶兒巷位於贛州市老城區的東部,是宋代贛州六街之一的陰街。灶兒巷全長227.3米,呈不規則路徑。明代稱作薑家巷。因為清初很多衙役住在這裡,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後諧音叫成“灶兒巷”。
灶兒巷靠近貢江建春門碼頭,是贛州保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街區保留了清代以後客家民居的完整風貌,主要有店鋪、作坊、賓館、錢莊、衙署、民居等。這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飛簷、花楣、雕窗泛映著一個個殘舊的光榮夢想,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則通過一個個“明錢”圖案,仿佛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灶兒巷建築風格多樣,臨街的牌坊古樸莊重,鵝卵石路面井然光潔,風火山牆錯落有致,灰塑門樓古香古色,傳統門樓高大氣派,深宅大院氣勢非凡,這些都展現了灶兒巷誘人的風韻。建築風格也包括贛南客家建築、贛中天井式建築、徽州建築以及西洋式建築等流派,體現出城市建築的多元性。
義興堂在古代是一個賣煙葉、煙絲的煙館。
保安水務總局原來是個商會,由於古代贛州城的建築是木制建築,經常發生火災,商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店鋪不被火災損毀,就成立了一個民間保安水務總局,相當於現在的義務消防隊。這塊匾一直保存在這裡,門樓經過整修,現在是贛州市工商聯的辦公場地。
董府始建于清嘉慶壬戌1802年,初期為錢莊當鋪,民國期間更名為“裕民銀行”,是一座三棟直進、多天井式建築,具有代表性的贛南建築特色。1999年,這幢建築瀕臨倒塌時,被一位董氏居民買了下來,並按照原貌加以恢復,開闢成為經營客家菜肴的董府酒家,專做贛南百年傳統客家風味菜,主要接待外地旅遊食客。董府內有一個玻璃櫃,裏面展示了清代帝王的畫像和文物。
筠陽賓館在古時是一個會館。賓館為三進兩天井的磚木結構建築物,前後有院牆,形成完整的院落,外立面採用封火牆,內部均用木扇隔斷形成使用空間,館內18間客房門楣均刻有福、壽、祿等吉祥文字作為房號,體現了濃郁的客家親情。贛州古時就有很多會館,如廣東會館、福建會館、南寧會館等等。筠陽賓館是一個保存歷史最久的會館,建於清朝光緒19年,是江西高安人在贛州做生意時聚集的地方。那時,高安又叫筠陽。
賓谷館原來是一家賓館,當年蔣經國先生在贛州的時候,一些重要的宴請都在這裡舉行,這是一幢西洋式建築,現在裡面還住了不少人。
現在的灶兒巷,是當地政府於2002年撥專款整修的,主要是把所有的電線、電話線、閉路電視線、水管、煤氣管等全部埋在地下,掃除了一些空間障礙。路面按照贛州傳統的歷史街區的鵝卵石路面鋪設,牆面恢復了青磚烽火碼頭牆。如今巷裡還住著一些居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