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山西之旅 (1) ---- 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之源頭。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周武王之次子,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已有1500年歷史,曾經歷重修和擴建。其獨特之處是集儒、釋、道三教文化於一身,融水光山色為一體的古建築園林群,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1959年,郭沫若遊覽晉祠後,曾作《游晉祠》詩描述晉祠的風光。「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竟煒煌。懸瓮山泉流玉磬,飛梁荇立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讀其詩,對晉祠的概況已有初步的認識。

晉祠內有兩塊千古名碑,一塊是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磚刻,另一塊則是唐太宗李世民於646年重遊晉祠時,親撰的《晉祠之銘並序御制御書》碑,這塊千字碑除了歌頌唐叔虞、讚美晉祠的山光水色外,還大數隋煬帝暴政的不是,並對唐室天下千秋永固表示期望,有時間大家不妨找出碑中39個「之」字,便會發現書寫風格也不盡相同,相當特別。

晉祠風光秀麗,文物薈萃。其中,長流不息的難老泉、神態各異的宋塑侍女像、及形如臥龍的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被稱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晉祠之鉻並序》唐碑、《晉祠華嚴經》石幢、《柏月山房記》磚刻,並稱為“晉祠三鉻刻”。“難老”、“對越”、和“水鏡台”匾額,有“晉祠三名匾”的美譽。

遊覽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這條是遊覽晉祠的主要觀光路線,從大門進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架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盡收眼底。

進入晉祠後,第一座映入眼簾的建築物是水鏡臺,這是古代祭神演戲之臺。水鏡臺坐東向西,為明清時期建築,集中國古建築中的樓、臺、殿、閣為一體。水鏡臺東面中央懸掛着康熙年間楊廷翰所書的“三晉名泉”匾額。西面則懸掛着乾隆年間書法家楊二酉所書的“水鏡臺” 匾額。






在水鏡臺周圍有十多株千年唐槐,槐樹形態各異,高聳挺拔,枝葉繁茂。
 


會仙橋横跨在智伯渠上,位於水鏡臺西,是通往聖母殿的要道。在會仙橋與掛雪橋中間的水亭是流碧榭。走過會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亦稱蓮花臺。臺為方形,臺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樓。在臺的四個角各立了一尊高的2米的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因此稱為金人臺。除立於東北角之鐵人是民國2(1913)補鑄外,其餘3尊皆為北宋鑄造。其中立於西南角的鐵人鑄造於紹聖四年(1097),它保存得最完好,外型也最威武。在這個鐵人的腹部刻有文字記載立像日期。







在金人臺西,是“對越”功德牌坊,建於明朝萬歷四年(1576)。“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對越的意思是報答宣揚祖先的功德。相傳對越坊是明萬曆年間太原縣舉人高應元為紀念其母久病得愈而出資修建。


 

在對越坊背後便是獻殿。獻殿是供奉聖母邑姜的享殿,為陳列祭品之所,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重修。
 


在聖母殿前是魚沼飛樑,是聖母殿和獻殿之間水塘和橋的合稱。古代稱方形水塘為沼,飛臨水上的橋為飛樑。因此處的水塘呈方形,因而稱為沼;又因沼中有魚,與遊人相樂,沼上橋樑呈十字形結構(飛樑俗稱板橋,又稱十字橋),故稱魚沼飛樑。



跨過魚沼飛樑,晉祠的主殿聖母殿便展現眼前。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西元10231032年),是晉祠最古老的建築。殿高19米,殿身四周建有回廊,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內傾,大大增加了大殿的穩固和曲線關。飛翹的殿角與飛樑下折的兩翼互相映襯,顯示出飛樑的精巧和大殿的開闊。大殿採用“減柱法”建造,殿内外共減16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托屋架殿頂,使前廊枉上施木雕盤龍8條,堪稱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保存了43尊精美彩繪泥塑像,包括有主像一尊,侍從像4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鳳冠霞帔,神態莊嚴,雍容華貴,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侍從像中有身穿男裝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侍從塑像情態各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在聖母殿北側,有一株3000年歷史的周柏。柏樹高18米,樹圍5.6米,它向南傾斜45°角。據說,聖母殿側原本有2株柏樹,同年種植,一株名龍頭柏,另一株名鳳尾柏,後因鳳尾柏樹身長了一個毒瘤而被砍掉,故只剩下龍頭柏。自此,多情的老龍柏便自鳳尾柏的方向慢慢地倒下來。



在水母樓前,有一座難老泉亭,此亭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現存亭為明嘉靖年重建,但結構仍保留着北齊風格。在難老泉亭內有一水井,井內泉水不斷翻湧。導遊告訴我們,這是難老泉的泉眼。難老泉俗稱南海眼,是晉沙丘主要源頭。據說泉水晝夜湧出,長流不息,被稱為“晉陽第一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