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深圳博物館




201641日,我參加了旅行團到深圳博物館參觀。

深圳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中路市民中心A區,北靠荔枝公園,南臨深南大道,是一座以地志性為主的綜合類博物館,是深圳文物收藏和歷史研究中心。1981年建立,198811月開館。佔地面積約3.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

深圳博物館由展樓、工作樓、文物庫和視聽廳等4處獨立的建築物組成,形成一組內部功能現代化的建築群。展樓為建築群中心,展樓前廣場寬闊,南廣場所樹立的鑄銅雕塑《闖》是深圳市標誌性的著名雕塑。視聽廳在展樓東南角。




展覽分常設和專題展覽。

常設展覽
古代深圳展廳
深圳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古代深圳》陳列的主要目的是向觀眾傳播文化與知識,讓觀眾走近和瞭解深圳的歷史,並從中獲得精神收益。 深圳文博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艱辛勞動,以豐富的文物古蹟、人文史料,精心組織了“先民足跡”、“城市開端”、“海洋經濟”、“海防重鎮”、“古代移民”五個部分的陳列內容,簡明地勾勒出古代深圳的歷史輪廓,展示了深圳7000多年的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800多年的廣府和300多年的客家移民史。 五個部分的陳列以地下出土文物為主,結合沙盤、模型、照片、圖表以及電腦多媒體數字技術(如三維成像、虛擬現實)等輔助手段,向觀眾展示古代深圳由距今6千多年前至西元1840年的歷史發展進程。

近代深圳展廳
此主題展覽是新館四大基本陳列之一,位於二樓,展覽面積近1400平方米。 “近代深圳”展覽分為“百年抗爭”和“經濟社會”兩大部分,展示深圳地區從九龍海戰至深圳解放一百一十年間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宗教、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演變。 “百年抗爭”採取編年體方式,分為“反抗英國的殖民侵略”、“反清革命運動的發展”、“農工運動轟轟烈烈”、“南粵抗日的一面旗幟”、“深圳解放”共五個部分,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鋪排事件。 “經濟社會”則以專題志的形式,分為“行政區劃和人口”、“華工出國和洋教傳播”、“海關和鐵路”、“文化和教育”、“農村墟鎮”五個部分。 陳列凸顯鮮明的深圳地方特色,重點展示九龍海戰、香港三次割佔、三洲田起義、營救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等政治、軍事內容,對基督教的傳播、九龍海關、廣九鐵路、寶文台、深圳墟等經濟社會的內容也用墨甚多,力求做到科學性、客觀性、創新性、互動性熔於一爐,帶給觀眾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觀賞效果。

深圳改革開放史展廳
深圳市的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歷史的寶安縣。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寶安人民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深圳卻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她不僅迅速改變了自身面貌,充分發揮了帶動和示範作用,而且深圳作為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視窗”,作為勇敢的探路者,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小平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敢闖​​的本質就是勇於創新,創新是深圳的靈魂。 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歷史。







 

深圳民俗展廳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和文化現象。 其中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生動反映。 它紮根於群眾之中,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既是世代傳承,又是發展變化的,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此主題展覽共有“區域民俗”、“廣府民俗”、“客家民俗”、“海洋文化習俗”四大部分,以廣府和客家民係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又因瀕臨大海,扼守珠江入海口,自古以來由於海洋經濟、海上絲路貿易的發展,又演繹出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海洋文化習俗。 深圳民俗文化發源於小農經濟時代,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海洋文化的精華,既內涵豐富,又兼收並蓄,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它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並在改革開放後得到復興和創新,與時俱進,注入了新時代精神。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猶如強力的磁場,為本地群眾所喜聞樂見,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隨著深圳向國際化城市邁進,民俗文化將作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世界人民觀察和瞭解深圳社會與文化的一扇視窗。




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展廳
《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的是美國著名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先生向深圳博物館無償捐贈的部分野生動物標本,共82159件,包括北極熊、非洲象、獵豹、尼羅鱷、長頸鹿等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珍稀種類。 展場約800平方米,分為草原、森林、沙漠和北極四大展區,通過還原動物生存地區的原生態景觀環境,製造了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濃縮動物世界。

這批動物標本填補了深圳對於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動物標本的收藏展示的空白,為深圳建設華南地區首座自然博物館打下了堅實的展品基礎,在推進科普教育和配合生態城市建設方面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新的自然館建成之前,本展覽將在深圳博物館長期展出。

2009年,深圳市政府相關部門瞭解到貝林有向深圳捐贈動物標本的初步意向,高度重視並力推此事。 經過市有關領導和深圳博物館與貝林的進一步接觸,成功與他達成了捐贈意向。 深圳博物館於200912月與貝林簽訂合約,全部捐贈完成後,總數量達250餘件。 屆時,深圳博物館將是國內接受貝林捐贈標本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博物館。

 




專題展覽
琉光璃彩——歐洲玻璃藝術史珍品展
展覽時間:2016-03-02 - 2016-06-12
展覽地點: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
主辦單位:深圳博物館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館展覽內容:
玻璃是一種充滿張力的神奇物質,極強的可塑性造就了它變幻無窮的非凡美麗。 與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玻璃器,但卻始終未成大宗不同,歐洲在世界玻璃藝術發展史中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羅馬帝國時期,玻璃製作廣泛傳播,腓尼基人發明的玻璃吹製法在玻璃製造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威尼斯玻璃器見證了玻璃業在1617世紀空前的繁榮狀況,熱成形玻璃和冰裂紋玻璃都是當時最流行的玻璃精加工技術成果;1718世紀,高品質無色玻璃在中歐出現,玻璃的刻磨雕花技術成為主導裝飾工藝;18 世紀,波希米亞是製作彩色玻璃的領軍者;19世紀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第一件英國製虹彩玻璃;20世紀初,維也納幾何風格風靡一時。 歐洲玻璃工藝在保留了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各類藝術精華髮展至今,展現出既忠於傳統又勇於創新的獨特藝術風格。

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博物館創立於1885年,其收藏的玻璃工藝品被譽為集歐洲玻璃工藝藝術之大全,其中以波希米亞玻璃最具特色,藏品數量達4萬件。 本次展覽的200件套珍品即出自於其中。 這些玻璃珍品產自歐洲數個國家和地區,它們工藝精湛、造型獨特,充分說明瞭歐洲玻璃工藝從誕生到發展再到繁榮的歷史軌跡,充分反映出歐洲玻璃工藝從古代、中世紀直到近代等各個重要時期以及各主要代表性藝術流派的獨有特點,向人們展現一個傳承了近2000年的藝術奇蹟。




巴蜀漢風——川渝地區漢代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6-03-25 - 2016-07-24
展覽地點: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
主辦單位:
深圳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川省廣漢市文物管理局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博物館四川省宜賓市博物院四川省崇州市博物館

展覽內容:
四川、重慶地區為巴蜀古國故地,商周時期就孕育出了悠久燦爛的巴蜀文明。 秦統一巴蜀後,“移秦民萬家實之”;統一六國後,“輒徙其豪俠於蜀”,這些移民措施使中原先進文化與生產技術得以在巴蜀傳播。 強大而統一的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璀璨輝煌的王朝,歷經兩漢四百餘年的統治,巴蜀區域逐漸發展成為繁榮富饒的“天府之國”。

漢代是先秦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並轉型變革的歷史時期。 新興的豪強地主成為社會的統治階層,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策的推行,儒家經學主導了現實的政治和文教,道家長生、昇仙信仰的西王母仙界則是世人寄託靈魂的天堂,這是認知兩漢巴蜀政治倫理和文化藝術的兩大核心思想。 同時,巴蜀漢賦發達,百戲舞樂盛行,蜀錦、漆器、鹽鐵等手工業也聲名卓著。

川渝是漢代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分佈廣泛的崖墓、雕刻精美的漢闕、模製精湛的畫像磚、形神兼備的陶俑、深沉雄大的畫像石,展現了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 此次我館聯合川渝地區五家文博單位,展出畫像磚、陶俑、石刻、銅器等各類巴蜀漢代文物共170餘件組,反映了漢代巴蜀莊園建築、生產勞作、居室生活、宴飲舞樂、車馬出行、儒學教化與神仙信仰等生活場景。 深圳木雅文化公司特別提供精美復原漢服一同展出。 本次展覽不僅是巴蜀漢代文物精品的全面展示,更是漢代世俗生活與精神信仰的藝術再現,將有助於觀眾深入瞭解漢代歷史文明,也將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和弘揚提供有益借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