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金門之旅(1) ---- 金門簡介




201615日至8日到夏門遊覽,順道到只需30分鐘船程的金門觀光。

金門是台灣的一個島,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滄浯等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江夏侯周德興築千戶所城,以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得名「金門」。

金門島位於東經11824分,北緯2427分,位於歐亞大陸東邊、太平洋西岸、正處台灣海峽西側緊臨中國大陸福建的廈門島。除本島外,尚有烈嶼、大膽等十五個大小不同的島嶼,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島之東西兩端寬、中央窄,形如金錠狀。

歷史記載最早的漢人遷建史在西元四世紀初,中原五胡亂華時,蘇、陳、吳、蔡、呂、顏等家族逃到此地避禍。後來,唐德宗貞元十三年時,派牧馬監陳淵到浯洲養馬,隨之而來的蔡、許、翁、李、張、黃、呂、王、劉、洪、林、蕭等12姓氏也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今日金門聚落的雛型。宋朝為開發山海之利,設堰築埭,立都圖,劃金門屬同安縣轄。明朝設守禦千戶所,清朝置鎮總兵,皆用以防禦海疆;民國四年(1915),金門始設縣治。

金門島形中狹,東西端較寬。東西向約有二十公里;南北向最長處在東,約十五公里;中部最狹處僅三公里,誠如金錠狀。島四面,嶼礁羅列,星羅棋布,如眾星拱月,散布於東經一一八度二十四分,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七分之海面中。現轄金門、烈嶼、大擔、二擔等十二座 島嶼,總面積150.456平方公里。

金門主峰為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自麓徂頂有十餘里,逶迤凝結,崚嶒皆石,近觀之若兜鍪狀,故名太武。其石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又稱「海印」,隔海遠望,如仙人偃臥之形,海上人因別呼之為「仙山」。民國四十一 年,台灣總統蔣介石於太武山摩崖之手銘「毋忘在莒」,則為今日島上軍民臥薪嘗膽,朝惕夕勵之精神指標。

近代以還,自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遷台,自此金門曾經扮演了五十餘年的戰地角色,為台灣海峽兩岸軍事角力的戰場,期間有聞名中外的「古寧頭大戰」、「大二膽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及「六一七砲戰」,成為保衛台灣的海上長城。1992年金門解除戒嚴,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2001年新世紀曙光乍現之際,金門與廈門直接通航,「金門」再度肩負起台灣海峽兩岸互動的關鍵角色。

金門在戰備時期,軍民同胞共同經營戰地建設,今日所見林木翁鬱的戰備車轍道、散佈於田野間的反空降樁、位於道路中央的反空降堡、宏偉的地下戰備坑道、肅穆的海岸軌條砦阻絕設施、各種軍事防禦工事和偽裝設施;成為昔日冷戰的紀念碑,今日觀光的新資源,足供成為世人憑弔之歷史場景。

金門的聚落大多以單姓血緣親族為主,共居一地,建立宗祠共同祭奉,以凝聚宗族間的力量與認同,例如山后、珠山、歐厝、瓊林等地,也有少部份多姓聚落,例如水頭聚落。所以在金門,處處可見祠堂、廟宇,是很特殊的地理人文景觀。
而金門島上眾多美麗的古厝,也因此藏在各個聚落中,其中尤以各家宗祠為最富麗堂皇,不論是風水、建材、裝飾,均為上上之選。金廈人克勤克儉的精神,在海外多有成功者,因此諺語說:「五百年興金、五百年興廈」,又說「金門貴、廈門富」,許多在外經商成功的華僑,賺了錢之後就匯入大筆金錢,除了修祖厝,就是替家人建大屋、替鄉梓修學校,也因此在金門的聚落中,有非常多精采的閩氏大厝及洋樓建築,是參觀金門時不可錯過的精彩行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