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開平碉樓----簡介

開平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靠近廣州,毗隣香港,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築之鄉,文化藝術之鄉,亦是廣東省五邑之一,五邑包括新會、開平、恩平、台山和鶴山,統一由江管理。開平市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68萬。開平市 内,碉樓星羅棋佈,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有十多座碉樓,小者一村也有二、三座碉樓。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至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的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的見証,它記載了僑鄉居民艱苦奮鬥、保家衛國的一段段史實,也展示了近代建築物的模式,這裏是廣大的露天博物館,每一座碉樓都是藝術珍品。



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隨着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二十世紀初,是揉合東方與西方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築群。碉樓主要用於防匪、防澇及居住。它的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西方不同時期的建築模式和建築風格,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碉樓一般46層,但位於蜆岡錦江里的瑞石樓則有9層,建築風格獨特,造型典雅優美,有“開平第一樓”的美譽,是開平雕樓的典型代表。20016月,國務院公佈開平碉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列為聯合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雕樓的興起,與它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有着密切的關係。開平地處低洼地帶,河道密佈,昔日經常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腐敗,開平人民生活更為艱苦,為了生計,迫於出洋謀生,經過了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略有積蓄,基於落葉歸根觀念的驅使,遂紛紛回鄉建屋安居。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繁,匪患尤為猖獗。由於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歸僑家境又比較富裕,因此經常成為土匪的目標。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有71宗,殺人百數,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他財物無數,劫匪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並把縣長朱建章擄去。從民國元年開始,匪患頻仍,劫學校、擄教師屢見不鮮。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於是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的碉樓。這樣,碉樓林立遂成為開平的一大特色,碉樓最多時超過3000座,現存1833座。碉樓一般以鋼筋水泥、青磚、泥和石建造。碉樓除了避盗防澇外,在中日戰爭時,也曾成為抗日據點。












3 則留言:

  1. 我曾經到開平公干、但沒有去看碉樓。
    [版主回覆07/05/2012 14:41:21]謝謝欣賞!

    回覆刪除
  2. 魔..鈴....
    [版主回覆07/05/2012 14:43:15]Good afternoon! I am back!

    回覆刪除
  3. 草原上的日出應該靚好多喎。
    [版主回覆07/05/2012 14:44:44]我因為貪睡,錯過了日出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