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南意大利、馬耳他、杜拜、阿布達比之旅 ---- (3) 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Santa Maria Maggiore)




早餐後,我們前往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Santa Maria Maggiore)參觀。

聖母大教堂亦稱聖母大殿,是羅馬4大教堂之一,另外三個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St Peters Basilica)、城牆外聖保羅教堂 (St Pauls Basilica) 和拉特蘭聖喬凡尼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聖母大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聖母命名的教堂,建成後歷盡多次修建和改建,教堂也因此包含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建築風格。教堂是全世界第一間以聖母為名的教堂,曾有過多個名字,最後因為它是羅馬以「聖母瑪利亞」命名中最大的教堂,所以被稱為聖母大教堂,亦被冠上Maggiore。更難能可貴的是聖母大教堂是羅馬所有教堂裡保留早期基督教建築最完整的教堂。教堂外有荷槍實彈的軍人守護。



興建聖母大教堂有一個傳說。西元 352 年的盛夏,聖母托夢給教宗利伯略 (Liberio) ,要他在下雪之處建立一座教堂, 以顯示聖母的榮耀。 第二天,即85日的早晨,在艾斯奎利諾山丘 (Esquilline Hill)上落下了雪,教宗遂命人在此建一座教堂。士紳約翰夫婦出資建了教堂。為了紀念雪地建教堂這一事件,每逢85日這天在大殿舉行隆重慶典,禮儀中從天花板特製的孔中灑下成千的花瓣,原先是使用白玫瑰花花瓣象徵聖跡,現在大多採用大理花的白色花瓣。而教堂亦被稱為雪地聖母教堂。

這座架構龐大的教堂協調地結合各種不同建築風格,可以說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築史。教堂保留原有的三層式列柱中殿,排列罕見的5世紀鑲嵌畫。克斯馬蒂式大理石地面、鐘塔、凱旋門和涼廊的鑲嵌畫是中世紀產物,華麗的藻井天花板為文藝復興風格,教堂正面、圓屋頂和小禮拜堂則是巴洛克式風格。

聖母大教堂前後各有一個大廣場。教堂的正面面向東南,正門的廣場就叫聖母大殿廣場 (Piazza S. Maria Maggiore) 。廣場上有座大圓柱,是教宗保祿五世從古羅馬廣場的Basilica di Massenzio取來的,在1587年矗立,作為教徒前來參拜時的地標。圓柱的頂部是聖母聖嬰銅像。



教堂的背面朝西北方,這邊的廣場叫艾奎里諾廣場(Piazza dell'Esquilino) 。廣場上有座埃及方尖碑,是思道五世從大圓場那裡搬來的。



教堂背後的鐘樓高75公尺,是在一場地震毀掉後又於14世紀重建,以過去底座為基礎,經歷多次整修;1500年在鐘樓頂端加蓋金字塔式塔尖。鐘樓內的五口鐘會在每晚9點響起以提示人們做禱告。它不但是站在羅馬的最高點,本身也是羅馬的最高塔。



教堂的正立面是本篤十四世在1741年時派Ferdinand Fuga設計的巴洛克式建築。上層的三拱由下層的五個直立長方承托,設計巧妙。三拱上有518世紀的雕像,中央的是聖母抱聖嬰像,其餘是聖人及教宗雕像。右邊的牆上有教宗保祿五世徽章(MDCV=西元1605) ,左邊的牆上則有本篤十四世的徽章(MDCCXLIII=西元1743)


教宗保祿五世徽章


教堂入口有5個入口大門,其中左邊有一扇聖門(porta Santa),只在聖年時才打開,門上雕像的手閃耀著金光,這是因為傳說觸摸聖人的手能帶來幸運,所以遊客爭相觸摸,雕像的手被摸得變了金色,閃閃發亮,看來參觀人數還真不少。



教堂入口前廊右邊的盡頭有一尊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 (Philippo IV)雕像,這是為了紀念他對教堂的捐助。



教堂主殿長86米,寬35米,兩邊共有36根大理石石柱和4根花崗岩石柱,把教堂內部分成三廊式大殿,很有氣勢。石柱及其基底本來參差不齊,在18世紀的修復中被替換成一致的愛奧尼亞石柱,漂亮又整齊。



2排石柱與窗戶之間的牆壁,是用彩色馬賽克和黃金拼出來的聖經故事鑲嵌畫,作工細緻,令人嘆為觀止!下層為教宗西斯汀三世擴建時的精細嵌畫,有36幅第5世紀的鑲嵌畫,描繪舊約史跡,用油灰壁龕為框,上方為三角面。畫面以強烈手法恢復原作,另一些後來重新繪作,其中6幅於16世紀末修建時遺失。教堂本來有許多窗戶,16世紀部分窗戶被封閉,窗戶間的牆上壁畫在敘述聖母和耶穌的故事。



鎏金天花板修建於15世紀,由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贈送,據說鍍這些圖案的黃金是由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從美洲帶回,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將它獻給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鎏金天花板令教堂內部更顯金碧輝煌。地面部分仍可看到用各色細石嵌繪的彩色花紋圖案,稱為哥斯馬特式。



主殿祭壇上方是描述耶穌為聖母加冕的鑲嵌畫(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藍色天空佈滿星星,兩邊各有一隊天使。這是13世紀時由教宗尼古拉四世指示方濟會修士Jacopo Torriti製作的



正殿中央,主殿祭壇前面,是一座專供教宗或被其授權的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台,一般會在每年815(聖母升天日)群眾性紀念活動中使用。祭台由幾根繞有金色銅的紅色斑岩石柱支撐,由Ferdinand Fuga設計,低調典雅,V.Vespignani1864年重建。



圓拱門與中殿柱牆上的馬賽克拼貼畫是保存下來羅馬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元五世紀教宗思道三世 (Sixtus III)開始興建這座教堂的時候。

中殿的馬賽克框圖描述舊約聖經故事,從亞伯拉罕,雅各到以撒,另一邊則是摩西跟約書亞生平,這是羅馬最早的聖經人物圖畫。

圓拱Triumphal Arch牆面則是描寫新約聖經的故事。

在主殿和主祭壇遙遙相對的上方有一幅圓形的現代彩繪玻璃畫,這是製作米蘭主教堂新彩繪玻璃著名的匈牙利裔現代彩繪玻璃藝術家Giovanni Hajnal的作品,畫中聖母和耶穌的衣著很前衛。



聖母大教堂本身只有半圓頂室並沒有大圓頂,但是很特別的是在十字耳堂兩側卻各有一個具有圓頂天窗的希臘十字禮拜堂,這就是西斯汀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 / Sistine Chapel)與保祿禮拜堂(Borghese Chapel/Pauline Chapel / Cappella Pauline)

西斯汀禮拜堂由建築師Domenico Fontana設計,中間有個大圓頂,兩旁各有一個小堂和教宗墓碑。中央有座以這間禮拜堂為造型,四邊由鍍金的四位天使托着,供奉聖人遺骨的聖體龕。由於堂內供有聖體,故又名聖體聖事堂。封聖的教宗西斯汀五世(Sixtus V)和庇護五世(Pope Pius V)的墳墓也在這間禮拜堂內。




保祿禮拜堂是16世紀中,Flaminio Ponzio為教皇保祿五世設計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禮拜堂。小堂為希臘十字形,中間有個大圓頂,圓頂的壁畫也很精彩。在祭壇中間是最受信徒愛戴,保護羅馬人民安康的聖母圖像《Maria Salus Populi Romani》,圖像被5個活潑的金色大天使和2個小天使所簇擁。聖母圖像上方有描述盛夏在艾斯奎利諾山丘發現白雪傳說的浮雕。




教皇保祿五世的墓碑教皇克萊門特八世的墳墓也在這間禮拜堂內。在教皇克萊門特八世的墓碑下面擺放了庇護五世的棺材。

教皇保祿五世的墓碑






Battatero洗禮室放置了曾在電影《天使與魔鬼》中出現的全知之眼圖畫。




在主祭壇附近,有階梯通往基督誕生地下祈禱室(Oratory of the Nativity)。在裏面有一尊雙手合拾跪在地上的雕像,他就是任期最長的教皇庇護九世。他曾下令將梵蒂岡所有男性雕像去勢,只剩單薄的一片樹葉遮住重要部位。

 

 
在地下室的盡頭,安放著教堂的珍貴文物,一個以銀和水晶制的聖嬰搖籃聖物盒 (Reliquary of the Holy Crib) 在搖籃上面躺着金色的聖嬰。據說在水晶銀盒裏面存放了幾塊耶穌誕生時的馬槽木板。



在地下室內還埋葬有聖徒傑羅姆(Saint Jer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