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早上,早餐後,我們乘船前往七美嶼和望安島遊覽。
今天的風浪也很大,船身不停搖晃,經常有浪花打進船邊的走廊和船頭甲板。天空的雲很漂亮,像碎誶的棉花黏在一起,又像美味的豆腐花,看見令人垂涎三尺!
大約1.5小時後,我們的船便抵達七美嶼的碼頭。碼頭很整潔,岸邊放了很多弱波石。
七美嶼是澎湖群島中最南端之島嶼,島上石砌古厝饒富特色,亦有柱狀玄武岩奇觀。清朝初期稱為「南嶼」或「南大嶼」,至民國卅三年(1944)八月才由「望安庄」分出,成為「大嶼庄」,1945年改為「大嶼鄉」,後為感念七美人貞烈節操及動人的事蹟,於是改名為「七美鄉」作為永久誌念。七美島為一被切割之台地,因流水作用與地質岩性,於北側西湖村與西側平和村形成河谷地形,整個島是東北高西南低的傾斜台地,島中間被一座東西走向之山陵(俗稱中崎山),分成南、北兩部分。七美島海拔高度為澎湖群島第二高,僅次於「貓嶼」。
七美人塚是我們第一個觀光點。相傳在明世宗嘉靖年間,有倭寇自海上入侵大嶼,並在島上燒沒擄掠,當時有七名女子不願受辱,相繼跳井殉節。事件過後,鄉裡的人在井中填土,沒想到竟長出七顆 香花樹,鄉人感念七女節操而立碑,即是今天的「七美人塚」。
「七美人塚」景點面積不大,遊客走進景點,除了可見到枝繁葉綠的七美人塚、香花樹和碑石外,還有條充滿綠意的步道,沿途可見密密麻麻生長的銀合歡。據說,島上居民早年多半靠砍伐銀合歡來炊煮,如今隨著生活改善,銀合歡樹不再扮演薪材功能,反而成了綠化島嶼的植物。
我們的第二個景點是望夫石。它是一塊躺在海邊的巨岩,遠看像一個孕婦躺在水邊。相得七美有一對恩愛的夫婦,丈夫每天出海捕魚,懷有身孕的妻子每天都會到海邊等待丈夫回來。有一天,丈夫出海捕魚,遇上惡劣的天氣,從此便沒有再回來。但是這位深愛他的妻子,依然每天到海邊,痴痴的等待丈夫。最後由於體力不支,就死在那裡,村民很同情她,便將她埋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漸漸那裡就形成一個人形的石頭,向著海邊眺望。
我們的第三個景點是大獅與龍埕。此處連綿的玄武岩海擁有多處海蝕溝與海蝕洞,站在平台展望右前方凸出海崖的岩塊,狀似石獅蹲伏,俗稱「大獅」。大獅是一座交錯溶岩的岩塊,經海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景觀,形神俱似,維俏維妙。在平台向左眺望岩脈延伸入海,形似蟠龍在海中盤旋,稱為「龍埕」。
龍埕 |
大獅 |
我們最後一個景點是島上著名的「雙心石滬」,也是這裡的地標。在雙心石滬附近有一個石塔,塔頂有一條龍。這裏還有一塊刻上「雙心石滬」字樣的碑,供遊客拍照留念。
雙心石滬原名「雙房石滬」,是東湖村民顏充和顏玉吉兄弟發起建造。因其滬房造型如雙心交叠,故稱雙心石滬。建造這個石滬的老師相傅是吉貝人,吉貝號稱澎湖石滬的故鄉,整個澎湖700座石滬裡頭,吉貝一個村就佔了88座。七美的雙心石滬之所以能名聲響亮,在於它的造型美麗浪漫,也在於它的保存完整,因為澎湖大多的石滬不是頹倒就是已經棄置,只有雙心石滬每年都會有維修工程在進行。
石滬是澎湖傳統的一種補魚方法,漁民利用滬牆的高度,漲潮時魚兒入滬,退潮時海水比滬牆低,魚群就被困在滬內,石滬擁有者就可以到滬房內去灑網抓魚。一個石滬通常要數年的時間且集合數個家庭共同完成,所以大部分的石滬都是是私產也是數人共有的,所以巡滬的時間是由這些石滬擁有者彼此協調分配。對於冬季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來說,石滬是許多澎湖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只是隨著澎湖海洋資源枯竭,現在石滬大多不具備捕魚的功能。
堆砌石滬需要很高的技術,因為石頭都是用堆的而不是用水泥膠著,所以工法不對的話,海浪一來就會沖毀石滬,現在澎湖會修石滬的人已經愈來愈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