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我們前往觀音亭和彩虹橋欣賞夜色。
觀音亭位於馬公市媽宮城北門外,青年活動中心旁,屬國家三級古蹟。
觀音亭相傳是澎湖遊擊薛奎於康熙35年所倡建,至今已有3 00多年歷史,是佛教的濫殤之地。
觀音亭相傳是澎湖遊擊薛奎於康熙35年所倡建,至今已有3 00多年歷史,是佛教的濫殤之地。
觀音亭原本除了供祀觀音大士外,還供祀齊天大聖、月老、十八羅漢、三寶佛、大聖爺等神像。可惜,十八羅漢及鐘豉等珍貴文物在中法戰爭時被先劫一空。日據時代許多廟宇被破壞,當時的地方士紳將龍三廟的四海龍王金身移至觀音亭友側廂房,成了佛教寺院供奉道教神祇的特殊人文景觀。
大觀音亭裡建築的最大特色便是正殿前方的拜亭採取不同一般構架的「抱廈」形式,可以看出大觀音亭為何稱為「亭」的原因所在。另外,廟中的石作、木作大多是幾次重修時的古物,像是神彝的几罩、格扇、木刻、石刻等。大觀音亭保有重要文物甚多其中特別是於明朝永曆年間所創廟的神祉塑像最為珍貴,如觀音大士的側身金飾,看起來顯得極為端重莊嚴。另外廟內還存有古匾、及多幅的對聯。尤其在神龕前柱上由太子少保王得祿所題的「現月相珠瓔滿珞薰修三昧成摩地,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重生出愛河」的木牌對聯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府城的大觀音亭,不但存著古老的建築遺跡、還保存著當年著名名人所留下的佳作,來到這裡不僅可以欣賞到獨特古老的歷史建築,也可以從中體會出古代名人們的詩情畫意。
『古鐘亭』的古鐘是康熙35年初建時所建,壁上有何志浩將軍撰、賈景德書的『觀海歌』;廟宇經過了數次重修,是在清朝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法軍侵襲澎湖造成原本的觀音亭全毀,廟內的文物和兩尊觀音像、十八羅漢像、鐘等全被法軍掠奪,至光緒17年(西元1891年) 總兵吳宏洛才捐銀重建;民國12年澎湖新廳舍落成,便把原澎湖廳通判衙前的石獅子移至此,民國後於16年、48年重修一次,並增建了『觀潮亭』。
觀音亭前的一對雌雄石獅座,原為清朝總政署前的石獅,出自二位不同的師傅,展現工藝之巧,庭院最前方,還有一對白象雕塑,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座騎。觀音亭左邊的觀潮亭是著名的景點,和介壽亭、海豚亭、懷恩亭是西瀛勝景中的「四亭濱海」,觀潮亭可欣賞台灣海峽的浪花美景、介壽亭俯視西嶼落日風情、海豚亭象徵在澎湖海濱回遊的海豚、懷恩亭則紀念台灣已故總統蔣介石先生。
觀音亭旁是海瀆公園,公園建於1949年,這裏是居民休閒的地方,也是欣賞西瀛虹橋日落和夜色的佳點。
西瀛虹橋又名彩虹橋,2004年縣府花了6千萬在觀音亭外海堤兩側搭建。它是一座長200公尺的三跨鋼拱橋,呈現三跨如白雲般的弧形,橋面淨寬4.6公尺,最高處橋底距海平面約15公尺。拱橋在夜間上燈後呈現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霓虹光。拱橋的夜間照明色彩正是「虹」的原子光譜,加上觀音亭向有西瀛勝境的美名,於是拱橋命名為「西瀛虹橋」 。登上虹橋,可眺望海瀆公園一帶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