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台中探索之旅(6) ---- 人止關事件



人止關位於14號省道大觀橋與仁愛橋折彎區,地形險惡、巉岩危立,在大觀橋旁立有「人止關」的指示。目前在此路旁已在整建停車區以及原住民人頭意象,可停車欣賞。

人止關為昔日山胞與平地人的分野處,取其平地人止步之意。這是個充滿警告意味的地名,日本時代埔里來的台車道止於此,平地人到此若不回頭,將立刻面臨不測的危險。進入“人止關”,就是進入另外一個危險。

人止關是一處山地與平地的交界,而這個界線的由來,則要從台灣的歷史說起,在台灣的歷史上漢人渡海來台,佔據了沿海一帶作為根據地,而佔據當年稱為"番仔"的原住民活動範圍。在這附近的山區,是原住民泰雅族與布農族原住民的居住狩獵地,但漢人常常進入山區開墾,因而經常與原住民發生爭執械鬥事端,所以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在一處隘口,設立一處關卡,作為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因此"人止關"的意思是"漢人止步",不可超過這條界線,萬一侵入了原住民的地盤,有可能性命不保。但隨著後來,原住民與漢人的日常交易日趨頻繁,所以人止關逐漸失去其意義。此處險峻陡峭,奇岩怪石聳立兩側,也是霧社事件泰雅族首領莫那魯道領導族人死守抗敵的隘口。

人止關之役

日人治台之後,以大量武力,配置精良武器,延長隘勇線,和霧社群展開武力對抗,此役稱為「人止關之役」。脅迫原住民諸族群「繳械歸順」。

自日本明治35年(西元1902)至日本大正2年(西元1913)間,從「人止關之役」到被迫繳械「和解」,霧社地區原住民族人遭到空前的浩劫,在對抗強權侵入的戰役中,原住民族人氣壯山河,拋頭顱灑熱血,為保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的為族群而戰,族人的犧牲可謂血染山河,其戰役實為可歌可泣的原住民抗日史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