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楠溪江風景區(二) ---- 岩頭村




抵達楠溪江風景區後,我們前往參觀岩頭村。岩頭村位於浙江永嘉縣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距永嘉縣城38公里。因地處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頭。


該村始建于初唐。宋末元初,始祖金安福(12501318)從附近的檔溪西巷裡遷居於此。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由八世祖金永樸主持,進行全面規劃修建。因地處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頭。現有居民8000多人。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岩頭村的正門是北門,稱“仁道門”。門裡大街西側是金氏大宗祠,朝南。宗祠前為進士牌樓。進士牌樓,是楠溪江同類建築中氣派規模最大的一座。與大宗祠隔街相對的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造的石質謝氏貞節牌坊。仁道門、大宗祠、貞節坊和進士牌樓形成岩頭的禮制中心。

岩頭村東門叫“獻義門”,有一條街叫“橫街”,從獻義門向西橫過村子。橫街的西段還有兩條直街,靠西邊一條是浚水街;另一條則是中央街。這幾條街是岩頭村的大街,在它們之間有小巷,窄而且直,都指向附近的嶼山,被稱為“箭”。

從前,在進士街、中央街和浚水街之間,自南到北各有三進兩院的大宅7座。各座中軸間隔為48.3米,箭就是它們之間的夾道。各街之間相距55米,正好是大宅的總進深。全村住宅都朝東,這幾條街西側都是大門,東側都是後門,水渠則靠東側。金永樸主持建造的這一片大宅第,規劃嚴正,規模宏大,佔了全村一半以上的面積。

清同治元年(1862),因太平軍起義和宗族糾紛,被燒毀大量房屋,包括這21幢建築。現浚水街、中央街、桂花街、花前街可以見到其中9幢的建築遺跡。浚水街所見的6幢,其中線現在成了小巷,院落中的甬道仍較完整。浚水街下馬巷還有一塊柱頂石,鼓鏡的直徑有76釐米。








村落東緣的蓄水堤上,建有一條商業街——麗水街,全長300多米,有90多間店面,每間面寬約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築。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2.5米寬的道路。有屋簷披蓋,以利於行人遮陽避雨。蓄水堤建於明嘉靖年間,當時地方宗族規定堤上只許蒔花種樹與建亭,不准築屋經商。到了清代,岩頭村長堤成了擔鹽客的必經之路。清末之際,長堤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商業街。

麗水街南端是寨牆的南門,門邊高階上有乘風亭。離亭不到50米,還有一座接官亭。所謂“接官”,帶有嚮往科舉功名的意思。亭中有對聯曰“名師留奇跡,怪匠逗行人”。因位於岩頭麗水街南端荷花池畔,又名花亭。

接官亭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亭子內四柱,外四柱。頂部平面為方形重簷攢頂,五層斗拱疊成八角藻井,隱喻五行八卦。重簷屋面八條脊背,分別立有“張果老騎白驢”塑像,脊端雕塑“劉海獻錢”圖案,結構嚴密,外觀樸實。

乘風亭前面有一座跨越麗水湖的石橋,名曰麗水橋,又名“永慶橋”,該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是三孔拱券式石板橋,由48根條石構成,暗含地屬“四十八都”。橋長12.3米,寬3.8米,橋面分三段,每段9條石板,下由石柱磴支撐,凡條石14根。橋的兩側石條上分別刻有“麗水橋”、“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古樸美觀。此橋雖經400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堅固如初。









岩頭村中央街南端有金永朴創建的水亭祠,其外牆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4米,現尚存正堂一座。正堂前是一個大水池,池中央有亭,現尚存16平方米的石板基座。水亭祠原是楠溪江流域規模最大的一座書院。其南面的湯山上有與水亭祠同時建造的文峰塔。站在書院的水亭裡向南望,塔影正巧照在水池裡,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筆蘸墨”的風水格局。在塔湖廟北側,與水亭祠書院相隔一條水渠的山麓上有創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閣。永嘉革命先驅金貫真曾在此建“溪山第一圖書館”。1958年毀於風災,現遺址猶存。
 








東宗祠位於岩頭麗水街中段城牆外,為紀念明初岩頭金氏四世祖希琦(1341-1392) ,字伯文,號文峰,行英六,而興建。整體為木構四合院,坐南朝北,佔地1200平方米。

在東宗祠內展示了楠溪江風景區的圖片,亦介紹了永嘉的學派、詩派、畫派、醫派和雜劇。

東宗祠亦是紅軍革命遺址。1931年下半年,雷高升等率領紅十三軍一部在永嘉邊境抵抗國民黨。1932523日,雷高升帶領70餘紅軍被誘騙下山,在東宗祠內被國民黨以機槍掃射,22名紅軍當場死亡,雷高升等7名幹部被捕押解永嘉城區(温州),後被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