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南意大利、馬耳他、杜拜、阿布達比之旅 ---- (7)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




201853日,早餐後,我們前往鬥獸場參觀。

我們在早上8時到達鬥獸場,已有很多遊客等候入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 是一個圓形競技場,位於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西元 72 年至 82 年間,現在僅存遺跡,沒有實際功能了。其名稱來源 Colossus 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

競技場由韋斯帕辛 (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競技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Nero)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西元 64 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凱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 100 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 11,000 只牲畜。

西元 217 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 238 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西元 523 年才被完全禁止。西元 442 年和 508 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 世紀時,教廷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用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1749 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西元前 330 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 Polykleitos the Younger),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競技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它長軸 187 公尺,短軸 155 公尺,周長 527 公尺,中央為表演區,長軸 86 公尺,短軸 54 公尺,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臺。看臺約有 60 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 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競技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層 80 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 50 公尺高的實牆。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 80 個拱形成了 80 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 80 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那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競技場最多可容納 5 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競技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裏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競技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西元 248 年在競技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城 1000年。

一進入競技場,映入眼簾的是整個壯觀的三層樓圓形建築。雖然有一些地方因為年久失修,會用圍欄跟網子稍微封住,但一點都不損那震撼跟雄偉。身歷其境的去看整個羅馬競技場,會發現其實整個競技場令人驚嘆的主要是它的結構。

















從鬥獸場可眺望君士坦丁凱旋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