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説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跡。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為國家一級古蹟。
萬曆三十一年(西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國際上表明澎湖和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容侵犯。後來鄭成功東征逐荷、施瑯收復台灣,都曾在媽祖宮及其附近駐軍。清廷統一台灣後,贈賜“神昭海表”匾一方,並遣禮部郎中雅虎前來此宮致祭,重修廟宇。此後,中法戰爭、甲午海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生於台灣海峽的若干戰役,都與這座廟宇或多或少有點關係。因此,這座天后宮可説是全台灣最著名的古廟之一。
天后宮也稱『娘媽宮』、『媽宮』等,據說是馬公地名的由來。傳說在元朝17年(西元1280年) , 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卻遭遇颱風的襲擊,官兵們到處流散,卻夢免媽祖顯靈救了官兵,並於澎湖登陸,於是在隔年元世祖便封媽祖為『天妃』,建立天妃宮並設澎湖寨巡檢司;明朝稱天妃宮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成為了地名,至明朝嘉靖42年((西元1563年) , 因為剿倭勝到進而擴建媽祖宮,到了萬曆20年((西元1592年) , 日本鎖國政策瓦解。倭寇開始侵襲中國沿海及澎湖,但明朝軍隊都能將之一一擎退,據傳是得到媽祖的保佑,故又重建媽娘宮,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 , 明朝趕走了荷蘭人,又改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清朝康熙22年((西元1682年) ,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擊退明軍,施琅認為是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並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隔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丈稱為天后宮,地名為媽宮,民國九年改名為馬公。
400多年來,澎湖天后宮歷經修整,仍基本上保持舊時廟貌。這是一座四進古廟,如同閩南傳統的古廟一樣,坐北朝南,正門三開間,門前有大石埕。正面望去,廟貌莊嚴古樸,好像閩南常見的“古厝”。門前一對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脊兩端高翹若燕尾。兩側護龍(廂房)的馬背(墻上歇山)和正門多重檐式屋頂配搭得十分協調。入門有石鋪天井(中庭)。正殿重檐燕尾脊,淩空欲飛,線條流暢,檐下樑柱雕刻,柱礎石鼓雕刻、窗欞石雕、墻上裝飾石雕以及殿內各處的裝飾石雕等等,無不精細而古樸。尤其是殿梁及壁間裝飾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齣戲文人物、宮闕樓臺、花草樹木等等,無不栩栩如生,十分精細,是400年前閩南石雕師傅的傑作。
不同於其他廟宇的建築風格,樑柱使周榫接方式建構,包括山川殿、正殿與兩側護龍和落的清風閣,屋頂展現了雙龍燕尾起翹,屋脊中間是剪黏雕塑『龍馬負河圖』;正殿祀奉金面媽祖,在神龕兩側有4幅擂金畫,是廣東省匠師朱錫甘的作品,正殿並與護龍相接,分到奉祀註生娘娘和當地烈婦的節孝祠;後進的“清風閣”,右壁嵌入一方石碑,名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碑”。碑高198釐米,寬28.7釐米。正面刻“沈有容諭退紅毛香韋麻郎”十一字,字體蒼勁有力。這碑是為紀念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的英勇事蹟,估計立於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或翌年,已有近400年歷史,是全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據傳該碑本立於大山嶼,荷蘭人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再次侵入澎湖時,居民恐碑受損,乃將其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媽祖宮時無意中發掘出來,乃嵌于後殿右壁。荷蘭人再次入侵時,曾建城堡,至今巨石殘礎猶存,位於今馬公鎮東北約3公里處的朝陽裏,名“紅木埕”。其實是這座城堡的民間稱呼“紅毛城”的諧音。這是我國神聖領土被入侵的歷史見證。
沈有容諭退紅毛碑 |
在天后宮前面有一株大榕樹,樹齢已超過106年,枝葉茂盛,樹高6.5米,胸圍4.5米,胸徑1.5米,樹冠面積達99平方米。夏天在樹蔭下乘涼該是不錯的選擇。
天后宮內有一座自動求籤機,只要投入10園台幣,便會有一位仙女替你到靈籤舍取出籤文,籤文放在一支2吋長的黃色小膠管內。我也趁熱鬧求了一支籤,嘩!是上上籤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