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我和朋友隨團前往遊覽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Estonia)
,拉脫維亞(Latvia) 和立陶宛(Lithuania) 。
2014年6月26日晚上,我們乘搭俄羅斯航空公司於晚上11時起飛的航班前往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抵達莫斯科後,我們隨即轉乘內陸機前往聖彼得堡。抵達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後,有2位團友發現遺失了行李。我們辦理入境手續後,當地導遊安排我們前往晚膳。晚膳後,我們入往酒店(Park Inn )。
2014年6月27日,早餐後,我們在市內觀光。聖彼得堡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涅瓦河畔兩岸風光如畫。之後,我們驅車前往機場取回團友遺失的行李。接着,我們經聖彼得堡的陸路邊境前往愛沙尼亞(Estonia)
。
愛沙尼亞(Estonia) 是我們波羅的海三國之旅第一個遊覽的國家。
愛沙尼亞簡介
愛沙尼亞共和國 ( Repunlic of
Estonia)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臨芬蘭灣 ,與芬蘭隔海相望,南與拉脫維亞相鄰,西南瀕臨里加灣 ,東與俄羅斯接壤。1991年8月20日脫離蘇聯獨立。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2011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7個國家。
愛沙尼亞地區的史前先民是屬於芬蘭-烏戈爾人的愛沙尼亞族人。 至1227年,愛沙尼亞漸被丹麥和日耳曼人的利窩尼亞騎士團 (持劍騎士團)征服, 基督教因而進入。 自此以後,愛沙尼亞多次由北歐各列強統治,其中包括丹麥 、 瑞典 、 波蘭 ,最終被俄羅斯吞併。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再次被蘇聯吞併。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 ,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布獨立。 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裡,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 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8•19政變」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 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
愛沙尼亞共和國 ( Repunlic of
Estonia)與拉脫維亞(Latvia) 和立陶宛(Lithuania)
被稱波羅的海三國。國土面積45277平方公里。首都爲塔林。邊界線長1445公里,海岸線長3794公里。屬海洋性氣候。愛沙尼亞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 , 俄語,英語也相當普及。總人口1,311,870人,其中愛沙尼亞人佔69.8%,俄羅斯人佔24.8%,烏克蘭族佔2.5%、白俄羅斯族佔1.5%、芬蘭族佔1%,其他民族佔0.4%。愛沙尼亞人對宗教信仰並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東正教和天主教。貨幣單位是歐元(EUR,€)。
愛沙尼亞自然資源匱乏, 油頁岩 、 石灰岩為主要礦產,森林遍布國土的47%。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境內有1400個湖泊(大多數都較小,最大的為楚德湖 ,面積為3555平方公里),沼澤眾多,海岸線長達3794公里,有許多海灣、海峽和島 嶼。 其中島嶼大約有1500個,最大的兩個自立成省(即薩列省和希尤省 );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點海拔317米。
愛沙尼亞國旗為一面三色旗,呈横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11∶7。旗面由三條等寬的色條;最上邊是藍色,中間是黑色,最下邊是白色。藍色象征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黑色象征財富,象征國家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白色象征吉祥、自由、光明和純潔。現在的這面國旗在1918年就正式使用過。1940年愛沙尼亞成爲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45年起采用上部有五角星和刀、鐵鎚圖案,下部有白、藍、紅色波紋的紅旗作爲國旗。1988年恢複使用原國旗,即現在的國旗。
國徽爲盾徽。黄色的盾面上横置着三頭藍色獅子。獅子伸出紅舌,颺起尾巴。盾徽由飾物扶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