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廣洲沙面 (一)



沙面(shameen)曾稱拾翠洲,在廣州城區西南,是著名的旅遊區。它原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因而名沙面。宋、元、明、清歷代為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清咸豐十一年 (1861年) 後淪為英、法租界。現為廣州重要商埠。沙面位於珠江岔口白鵝潭畔,佔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憑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恢後商館洋行”為借口,强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僱工修護河堤,填土築基,形成沙面島。英、法兩國在島內分設領事館,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建築主要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電亭、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住宅,另外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游泳場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德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日夜景色皆漂亮。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築,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沙面大街54號的建築,原是匯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築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8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築,高三層,鋼筋混凝土架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牆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規模雖小,架構簡單,在其入口處為仿哥德式建築。1996年政務院公佈沙面島上的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島綠化非常好,有古樹150多株,空氣清新,環境衛生甚佳。

沙面清晨和晚上的景色各有特色。清晨遊走沙面四周,細賞古雅的建築和雕刻精美的銅像,使人心曠神怡。晚上沿珠江畔漫步,細賞岸邊燈光璀璨的景色,令人陶醉。


































































2 則留言:

  1. 因為有保留價值、所以沙面本身的改變不大;我盤古初開的時候在白天鵝住了很久、但都沒有怎樣欣賞過週邊的景色。

    [版主回覆05/04/2011 17:24:00]我們都是住在白天鵝賓館,所以早晚都可以到沙面遊覽。我很喜歡那些銅像,下期就會發表。

    回覆刪除
  2. (Empty)
    [版主回覆05/05/2011 11:51:00](Empt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