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潮州美食之旅(5) ---- 廣濟橋 / 湘子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縣趙州橋、惠安縣洛陽橋及北京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集拱橋、樑橋及浮橋於一體,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初名康濟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

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譚倫增建一墩;嘉靖九年,減船六隻,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有此民謠道:「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8年,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的修理與加固。2003年至2007年,對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代進行了修復,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並加上匾額與對聯,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的設計很巧妙,靠河岸的兩邊是由橋墩連接的帶有亭臺樓閣的風雨橋,中間則是一段用船隻連接起來開合自如的浮橋,在方便韓江兩岸交通來往的同時,也兼顧了韓江水道的通航需求。廣濟橋建成數百年來,對促進當地及周邊商業發展功不可沒。

明代的李齡說:“吾潮之勝狀,在於廣濟一橋。”的確,潮州廣濟橋,無論是環境、佈局、用材、造型,還是工藝、功能、習俗,都獨具特色。在潮人眼裡,廣濟橋就是潮人的根,也是潮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的象徵。是一座沉澱著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橋、文化之橋。

廣濟橋上樓臺亭閣雖錯落有致,體態各異,但比例則是一個或幾個比率在整體中的重複。從而確保橋上建築雜而不亂,錯落有致。且色彩材質卻是對統一的。修復後的樓臺亭閣以灰色為主色調,人感到厚重、沉穩,體現濃郁的文化氣息。在木構架的選材上,全部採用進口坤甸木。這種木材除了可防白蟻及耐久性好外,還在於特殊的裂紋及稍微黑色的外表,較好體現了古橋的歷史滄桑感。在屋頂的屋脊頭上,運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既富有變化,又保持地方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