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深圳市甘坑生態文化創意村




甘坑生態文化創意村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甘坑社區,總面積230.96公頃。園區共分客家小鎮、生態公園兩大板塊,分文化休閒區、農耕文化區、濕地科普區、農業觀光區、山地運動區、特色產業區六大功能區。

2016331日,我參加了旅行團到甘坑客家小鎮觀光。

甘坑客家小鎮的由來,相傳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髮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優美,於是決定留了下來。

當然,要在這個瑤族人控制的地區定居,衝突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很快,瑤漢兩族便從衝突到和諧。隨後,鄧姓、張姓、鐘姓、彭姓、李姓、葉姓、劉姓、陳姓客家人也結伴遷居至此。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甘坑客家小鎮。

導遊告訴我們甘坑村又叫妃子村。傳說古時有一條驛道,經惠州、淡水到香港九龍碼頭,而甘坑村的驛道是必經之路。在古驛道的旁邊有座山,叫牛尾嶺。約250年前,山下有個姓王的小村子,叫“合羅口”,居住著百餘人。村長有個女兒在乾隆四下江南微服私訪蘇州時納為妃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女兒做了皇妃,村長將皇上送的銅鼓懸掛中堂上,將村名改為“妃子村”。開始仗勢淩人,驕橫跋扈,魚肉鄉里,無惡不作。村長經常帶領村裡人攔劫過往客商,大凡遠近鄉鄰迎娶新娘經過,村長都要把新娘搶回家,享受初夜權。村長惡行引起眾怒。附近各鄉聯名寫狀上告朝廷。皇上震怒,責令地方官員查實後,派官兵圍剿匪民。村長事先獲知,通知全村男女老幼逃到牛尾嶺山上躲藏,清兵進村不見一人。突然,幾聲公雞啼鳴打破了大山的寂靜。官兵聽到山上雞叫,將整座山團團圍住,最終全村百餘人無一倖免,全部被殺。

甘坑客家小鎮內有火車站,特色客家圍屋,客家風情老房子,騎樓,吊腳樓,碉樓,文昌塔,古色古香的建築等。客家老屋,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












小鎮內還有那保存完好的古炮樓,記載著客家人抗擊外侮的不屈精神,讓人聯想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在此戰鬥的情景。1938年,曾生任惠寶縱隊總司令時,在與日軍作戰中不幸中彈,負傷後,他在甘坑養傷。在療傷時期,甘坑人民給予他生活等多方面的幫助。



此外,小鎮內有一間介紹客家文化和甘坑村歷史的博物館,館內除了展示小鎮改革前後的珍貴歷史照片,當時用品外,還有龍袍。







在博物館的門前有一對龍頭瑞獸。導遊告訴我們,牠是龍王的九個太子之一,叫
螭吻,能滅火消災。



在博物館旁邊,有一個睡蓮池,池畔種了許多漂亮的花卉。睡蓮池內盛開的睡蓮吸引了蜜蜂來採蜜。




狀元府和南香樓是遊客必到的景點。這幾棟古老建築都是先後從閩南和皖西移遷至此。

南香樓位於睡蓮池旁邊,鄰近博物館,已有百年歷史,房子由卯榫組合,本為閩南一大戶人家所修建,用來讀書、藏書之所,後由閩南移遷至此。整棟房屋樓中有樓,畫中有畫。雕樑畫棟,生動有趣。在二樓中央掛有大大『文魁』二字匾額。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贛皖毗鄰之婺源,有劉姓名選者,幼好學,智過人。五歲誦唐詩百首,十歲成佳作多篇。值加冠歲,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終奪魁。佳訊不脛走,鄉紳以為榮。眾議群捐,商賈策應,為其建府第。府竣,贈匾“狀元府”。後因歲月更移,狀元府輾轉由皖西移遷鵬城。

狀元府位於甘坑小鎮尾端,樓高約8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是一棟磚木瓦結構的古建築,且樓中有樓。這棟建築曾花了4位巧匠整整兩年時間才建造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府第分前廳、中堂、後院。府內有不少木雕,雕刻有花鳥蟲魚,還有人物、古代詩詞、清明上河圖等等,皆為藝術結晶,令人歎為觀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